徐军民:同伴,青春期教育的助力
··
孤独往往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走向极端的诱因,同伴则是拯救他们的良药。这就是同伴的教育力量。
最近,初三的分管领导和我汇报了一个特殊学生的转化,我在欣慰之余更加体会到学生管理的复杂与特殊。
这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看问题很片面,老是带着负面的情绪看待学校的工作:冬天跑操,他抱怨说天气冷了会感冒;学校开展对宿舍危险用品的检查活动,他说这是侵犯学生隐私;疫情期间教师线上作业指导,他说加重了课业负担;学校开展优生优培、边缘生转化,他反映违背了上级政策……但凡学校的活动,他总能找到毛病并且上纲上线,在学生中间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这个学生性格具有两面性,老师沟通交流的时候说得很好,很正面、很积极,但背后行的又是另一套。几千学生里有这样一个孩子,说不听,批不得,老师们对此很头疼。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走入社会也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不能不管,但是如何管,成了老师的难题。
难题即是课题。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理论依据和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个孩子,老师们从这个孩子的外围开展工作,寻根溯源,尽快帮助这个孩子阳光学习、阳光生活。经深入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很孤独,没有玩伴,曾经唯一的朋友也因为其偏执的人格远离了他,这导致他对周围人与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极度逆反。在交流期间,老师们也希望通过家长的介入帮助孩子尽快打开心结。但是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谈心交流、生活上关心照顾等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特别是家长的介入使得孩子更加反感。后来,老师改变策略,有意识地安排积极、健康、向上的同学接近他,与他玩耍交流,让曾经的朋友恢复原来的关系,与他一起研究问题、参加课余活动,并且有意的寻求他的帮助,让他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逐渐摆脱自私与偏执。很快,这个学生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变得开朗活泼了,看问题也不那么极端片面了。孤独往往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走向极端的诱因,同伴陪伴则是拯救他们的良药。这就是同伴的教育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了初中,人际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疏离,与同伴关系开始亲密。在学龄前期,孩子听父母的,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权威;到了小学,随着知识的增长,孩子不再迷信父母,这时听老师的,老师在孩子心中是神圣的;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后,同伴的影响扩大。在青春期之前,父母是孩子情感和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孩子与同伴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玩伴关系。而到了青春期,随着与同伴相处时间的增多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孩子与父母关系出现疏离,同伴逐渐成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象,同伴关系代替亲子关系成为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种变化,发挥同伴教育的力量。
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交友,充分利用同伴力量给孩子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让孩子健康发展,阳光成长。教育的目的不是分数,正如同家庭不只是孩子物质的支撑一样,学校也不仅仅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驿站。对于孩子而言,家是港湾但更是双翼飞翔的动力,学校则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大门。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