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武林》:看“江湖”中的武与人,论纪录片的术与道

··

5月27日下午,一场横跨文学、武学、电影界、纪录片界、传媒界等各个领域的“武林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场盛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各路专家学者、重磅嘉宾齐聚一堂,思想激荡、妙语连珠,进行了一次趣味性与文化性兼备的探讨。

这次“武林大会”的起点,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出品的纪录片《藏着的武林》。而落点,则是纪录片如何“破圈”的问题。

一、武林的“藏”与揭

《藏着的武林》在2020年12月播出后产生强烈反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思考,观众在多个平台展开热烈讨论。B站购买了《藏着的武林》播映权,至2021年5月26日,6集已全部上线。目前B站评分9.6,豆瓣评分8.5,在年轻观众中拥有高口碑和强大影响力。那么,“藏着的”武林,是以怎样的方法被揭开,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的?

(一)寻——“抢救式拍摄”考证武术历史流变

该片历时三年,行程数万公里,对武术的历史流变进行考证和思考。仅前期调研,就历时大半年。

片中覆盖的武术种类和相关史料之多,令人咂舌。《藏着的武林》总导演肖崴将这次拍摄形容成“抢救式拍摄”。无论是濒临失传的古老武艺的记录,还是拍摄过程中突然离世的主人公,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让本片充满了紧迫性和危机感。

(二)问——由主题转为话题的叩问式叙事

“敢问”是《藏着的武林》的一大特色。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认为,该片没有采用常规的陈述性叙事,而是由围绕“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 等一系列疑问展开。像《觉醒年代》这样的优质剧集,也运用了疑问的方式。犀利叩问,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要具备设置话题的能力、把控风险的能力,和承担风险的决心。这自然对摄制团队的前期调研能力和对武术的认知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题转为话题,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技巧。要注重话题感、价值感、社会引爆程度,而不做简单的主题性传播。此外,该片将专业化内容转成日常的生活化内容,由膜拜的姿态转为市井的记录,也让中华武术着地气、更扎实,呈现中华文化中“大隐隐于市”的精髓。

(三)示——真诚底色之上的忠实展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这部纪录片在今日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社会上对武林的误区,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上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武术电影、武侠小说构建出的想象与现实的博弈中,拨开武林神话,呈现出客观真实的武林。当下的影片创作,也应该多一些在场感和现场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张颐武提到,这部纪录片注重表现环境和脉络,依靠提问和对话到达实际层面的认知。挖掘文化,还原精神,原原本本道出中国武术的故事,体现出武术通过代代传承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又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示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复杂反差。言有尽,意无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陆地表示,这部片是用脑子和脚拍出来的,有专业精神、思辨色彩和生活化呈现。正是由于抱有危机感、使命感,才能拍出文化的味道、专业的味道、思想的味道。

二、武术的传与播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本场研讨会主持人张同道提出了一个问题:武术作为在中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文化样式,如何对接今天的思潮?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谈到了对片中涉及的武学之理解,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

(一)武术之用:危机与传承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武学专家、《藏着的武林》总策划周伟良评价道,《藏着的武林》具有深度和理论意义。从概念上回答了“武术是什么”的问题,从技、身、心合而为一的角度回答了“武术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最可贵的是展示了当代传统武术的境遇,通过挖掘技术特点、提倡两两对抗的方式解决传承的问题,即肖崴所说的“由术至道复求术”,延续自强不息的尚武思想,强国强种的家国情怀和勇者无惧的侠义精神。

(二)无用之用:武术中的中国精神与周边传播

在张颐武看来,对于冷兵器时代遗留下来的武术,“有没有用”和“怎么用”是如今的两个大问题。无论是老舍的《断魂枪》、汪曾祺的《王四海的黄昏》、还是李安和王家卫,都在关注共同的问题。电影中靠武术取胜,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想象的解决”;如何由文化遗产中找寻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价值,重建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转型其实是很复杂和微妙的。陆地说,“传”是纵向,而“播”是横向。要研究中国武术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就要从对于周边的影响来看,且要从“忠、信、礼、义、廉、耻”等方面,挖掘和传播以文为基础的 “武礼”、“武士”、“武械”、“武艺”、“武魂”、“武道”等内涵。

三、纪录片的术与道

由《藏着的武林》延展开去,会上讨论了“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怎么拍”和“纪录片如何破圈”的问题。

(一)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怎么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红:在表达上,纪录片要有中正感和边界感。作者的介入要适度,不应具有过于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饶曙光:高票房电影普遍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话题性强,二就是共情度高。纪录片和故事片一样,要考虑如何代入观众,跟观众建立起更大的共享空间,产生共情、共鸣和共性,即“共同体美学”。标准化概述已经不能满足时下观众。要尊重多样化,以不同的路径和途径去探索。思考和结论要建立在真正的自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文化自信。

张颐武:纪录片可以为事实赋予意义和思考,当事实覆盖思考,思考就被搁置了。要思考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境界、和中国内在的力量,既要寻找“武魂”,也要寻找纪录片的魂。纪录片,要回归到人。

(二)纪录片如何破圈?

梁红:纪录片只是艺术形态之一。比起“说什么”,“怎么说”和“传达了什么”更重要。纪录片要从面向高学历、高素质、高知识观众的“阳春白雪” ,转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向大众。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希望中国的小孩能看着中国的纪录片长大,在纪录片中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胡智锋:要采用超越民族性视角的人类视角,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饶曙光:《藏着的武林》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带领观众一同寻找,因此可以引起强烈的代入感和获得感,尤其切中了年轻人喜欢探寻和独立思考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国家电影局审查委员会委员樊启鹏:媒体界的参与对于纪录片的生产有启示性意义,也有外围价值。《藏着的武林》属于“文化现实题材纪录片作品”,是以往纪录片分类中“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融合。题材具有独特性,并且能够长期关注、深入发掘、拓展创新,既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也有利于未来的类型化生产。

张同道总结道,《藏着的武林》具有品牌开发价值,且达到了文化跨界和美学创新,有利于提升新高度、打造新品牌。目前已经在形式上做出了革新,在思想、学术力度、表达方式等方面,还有创新的空间。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团队是核心动力和生产力,好的平台和创作机制也尤为重要.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完成,需要行业的精诚团结,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武学既有刀光剑影、快意江湖,也包含着对胜负的理解与超越;而文学,则是永恒的人与生活。纪录片《藏着的武林》,就在这一文一武之间,取得了精巧的平衡。以这部纪录片为起点,以这场研讨会为起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藏着的武林》团队的下一部纪录片制作,已经提上了日程。也期待在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精诚协作下,中国纪录片能实现“破圈”传播,让精品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