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卫士”上线!260棵红树“迁居”威海南海新区
··
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2021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月4日上午,在威海南海新区昌阳河下游,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南红北移”第三季科研实践活动启动,总计260棵红树林成树跨越1500余公里,从福建宁德移种到南海新区“安家落户”,“海岸卫士”屹立于海岸,构筑起沿海绿色长城。
红树林是和珊瑚礁、海草床并列的三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根系发达,能够抵抗强烈的风暴和海浪。此次移栽的秋茄是南方优势红树植物种类,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既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还能净化海水和空气。
“红树的根系脆弱,大家移种的时候一定注意保护。”现场,科研人员们穿着雨鞋,手拿铁锹、锄头等工具,小心翼翼地移栽秋茄成树,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正在指导科研人员们栽种注意事项。不一会功夫,一棵棵秋茄屹立于潮间带,为滩涂上增添了一片片盎然的绿意。除了昌阳河滩涂,260棵红树还将移栽至南海新区昌阳河入海口、东浪暖滨海生态种植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等地。
“胚轴种植要有一定的密度,结伴而行才能有更好的抵抗能力。”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海洋环境工程师王有军说,“除了260棵红树成树,我们还将种数千枚红树胚轴,这些树历经27个小时自宁德而来。”赵明波表示,受纬度、气候等的限制,“南红北移”是一种科学实践尝试,未来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蓝院将做更多努力和探索。
“南红北移”是一项复杂、艰难的长期工程,移植成功后将利于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护滨海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打通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地域限制,构建多物种蓝碳生态系统。蓝色经济研究院利用海洋碳汇理论,更新海岸带管理模式,将翅碱蓬、红树等固碳能力显著的植物移植到昌阳河流域,构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蓝碳生态系统。同时,南海新区依托蓝色经济研究院,与院士合作,打造国家级蓝碳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蓝碳科技工作者工作空间,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资源优势。(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王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