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党建+农业行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黄孟娜 临沂报道
6月4日上午10时,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临沂市党建扶贫、农业行业扶贫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和对外传播科科长张庆龙主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场了解到,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重点在抓班子强队伍、抓增收促发展、抓机制利长远上下功夫,为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孟良崮战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主要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聚焦关键少数,夯实主体责任
坚持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到脱贫攻坚上,在干部选拔、管理、使用上下功夫、树导向。一是选优配强重点县乡领导班子。注重选拔优秀干部担任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乡党政正职,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内,党政正职原则上不调离岗位,保持相对稳定”的要求,确保队伍整体稳定、工作有序衔接。二是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选用干部。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的主战场,大力选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真正倡树了“实干实绩、有为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三是加强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能力培训。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累计培训领导干部2100余人次、扶贫干部3000余人次,轮训村党组织书记2.7万余人次,着力提升能力素质。
坚持改革创新,打造头雁矩阵
一是探索开展选配改革。从201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以班子软弱涣散村、扶贫工作重点村、信访矛盾突出村等为重点,连续两年选配村党组织书记1530名,带头人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在不改变身份、来源和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将4410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占比62.6%,实行专岗定标、专薪激励、专职管理、专项扶持四项机制,有效解决了村党组织书记“难选、难干、难管、难留”的问题。三是谋划抓好“英才培育”。加大优秀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市县乡累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280余场次,摸排在外优秀人才11430名,成功回引834名,聘任“沂蒙乡村振兴顾问”269名,引导他们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双创一领”,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扶持党支部创办合作社。按照“示范引领、规范提升、改造转化、重新组建”四种模式,扶持村党组织创办专业合作社2022家,实现经营收入6.9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250万元。二是扶持党支部创办好项目。以扶贫重点村、经济薄弱村为重点,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扶持6个县、245个村发展增收项目67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7万元。坚持市场化运作,协调市财金集团投资9.15亿元,在8个县区、1218个村集中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年内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900万元,带动1.36万农户每年增收1160万元。三是引导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围绕弘扬沂蒙精神,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5385支,重点为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三无”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群体,常态化提供爱心服务4.6万余次,有效提升了农村治理水平。
健全长效机制,提升脱贫成效
一是建立干部一线帮扶机制。先后分四批选派827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4067个村任职,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特别是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将第四批第一书记延期一年。截至目前,全市第一书记累计协调帮扶资金33.4亿元,帮助任职村新增集体收入2.1亿元,帮助1.4万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同时,2019年以来,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继选派820名干部组成“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队、1284名干部组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到脱贫攻坚一线抓班子、育骨干、解难题,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二是建立片区协同发展机制。从2019年开始,坚持党建引领、兵团作战,市级确定沂南常山庄、蒙阴孟良崮、莒南大店3个片区,指导县乡党委规划设立80个片区,协调投入资金18.2亿元,扶持片区内573个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其中,沂南常山庄、郯城贾湾2个片区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三是建立村级权力运行机制。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大对扶贫村资金使用、项目建设、村级事务等审计力度,赢得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2018以来,又探索实行从严管理村干部若干规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情发布会、案件旁听庭审等制度,推动农村政治生态更加优化、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此外,还聚焦过硬党组织建设,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完成37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推动后进变先进、旧貌换新颜。
立足扶贫重点 创新扶贫模式 为全市农业脱贫行业贡献力量
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立足扶贫重点,创新扶贫模式,选准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乡村产业实现发展壮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成果初步实现了有质量、可持续,为临沂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临沂市有关经验做法也在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抓关键,精准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五大工程”
坚持以产业项目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和贫困群众智力帮扶,全力实施好农业产业扶贫五大工程。
一是精准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扶贫工程。争取上级各类项目扶贫资金1.1亿元,发放收益、补贴等资金2030.5万元,帮扶贫困户13.5万户。其中,2016—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通过收益分红等方式,被帮扶的贫困人员,人均年受益超过2100元。
二是精准实施龙头企业帮扶工程。争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补助资金3341万元(用于扶贫668.2万元),以全市80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建基地、强加工、促融合,实现规模经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脱贫攻坚。
三是精准实施农民合作组织帮扶工程。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在提升合作社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市扶贫工作重点村累计建立合作社3156个,有8306个贫困户16403名贫困人口加入合作社参与收益分红。
四是精准实施农村改革推动脱贫工程。创新“土地经营权变股权、保底分红、利益共享”模式,让贫困户变身股东拿分红,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1275个贫困村均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五是精准实施科技培训帮扶工程。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技术指导员496名,配备农民技术员466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690户,科技培训力度得到全面加强,初步实现了农业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其中,2016—2018年争取了扶贫科技培训专项资金511万元,培训贫困户6117人。
抓基础,努力补齐农业农村“两个短板”
坚持以旱涝保收田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提升农业产业扶贫成效。一方面,大力开展旱涝保收田建设。投资72660万元,扎实开展2019—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在全市43个乡镇,为94个贫困村、11038贫困户、21711名贫困人口治理土地442467亩。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积极推进“三清四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高标准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8个、市级示范片区59个。2019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临沂市召开了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
抓规范,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监管“一个机制”
先后印发了《临沂市加强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办法》和《临沂市村级扶贫资产监管暂行办法》,严格落实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机制和扶贫资产“六统一”监督管理模式,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扶贫资产登记、核算、管护运营的监管工作。目前,全市涉及扶贫资金资产监管的164个乡镇的监管责任全部落实到位;涉及扶贫资金资产的5946个村集体、4357个扶贫资产项目,已全部纳入全市农村三资平台管理,已登记管理扶贫资产达到3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