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情深似大海 民拥军意重比高山——走进“军民共建第一村”宋家庄

··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众网·海报新闻威海频道联合文登区委宣传部推出“红色足迹铭初心 扬帆起航再出发”系列报道,通过实地寻访红色印迹,讲好革命故事,唱响文登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永生 吕丽 威海报道

  在威海市文登区昆嵛山脚下,缤纷初夏,树木葱茏。在文登区界石镇宋家庄,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村庄,却处处流传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还没有进村,远远就看到刻有“军民共建第一村”的石碑立在村口。行走在村里,白座青石碑上的将军题词、部队子弟兵帮助修建的“爱民井”“拥军桥”等拥军爱民的见证随处可见,在位于村子中心的健身广场,用于群众健身锻炼的器材都统一涂上了迷彩色,“军民共建”的元素已经融入了村子的每个角落。

  健身广场上,宫夕臣老人每天都要来转一转,抡抡胳膊抻抻腿,已经80多岁他如今依然身体硬朗、步履稳健,老人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军爱民、民拥军,针头线脑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宫夕臣老人口中,记者得知了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的一个寒冷的雨夜,村民宫云春突然临盆,她的丈夫百般无奈之下求助部队,得知这一情况,部队当即派车护送宫云春去医院,然而,在去往医院必经之路上的河里发起了洪水,车辆无法通行,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部队护送的几名战士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用肩膀将宫云春扛过了河。孩子在医院顺利出生后,宫云春将女儿的名字取为“洪水”,就是为了铭记部队与群众的似海恩情。

  在宋家庄,记者见到宫云春本人,今年已经76岁的她刚出院不久,正在家里康复休养,女儿洪水在旁尽心伺候。宫云春说:“43年前的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部队战士的救命之恩 ,没有子弟兵就没有我和我的孩子,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小山村里比比皆是,军民共建的佳话在文登大地广为流传,文登早已成为响当当的“全国双拥模范城”。

  “从1960年第一支部队进驻,一直到1987年部队移防,26年的时间里,前后两代人亲眼见证了军民共建,他们离开的那一天,全村人都去送行,大家都哭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可26年来,我们之间早已血脉相连,密不可分,这种双拥共建的好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60多年一点也没变。”说到这里,宫夕臣老人已是眼角湿润。

  在筹建中的“文登双拥展览馆”中,一面铜锣格外醒目,每一年的军民联欢会,村民们都会用这面铜锣为部队表演节目,虽然现在部队已经离开了,但这面铜锣已经成为全村人心中的图腾。村民们要把这面见证军民共建历史、饱含军民鱼水深情的证物长久地保存好,把军民共建的好传统保持延续下去。党史学习教育中,宋家庄村在区、镇的支持下,把拥军爱民的故事、证物都收集起来,集纳筹建双拥展览馆,吸引各地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拥军爱民的感人故事成为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

  “没有部队的处处支持,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宋家庄。”宋家村党支部书记宫云亭说,多年持续的军民共建,为宋家庄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为村庄振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村里利用旧兵营改造成特色的乡村民宿,引进发展旅游项目,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不断提升。部队继续帮助村里架漫水桥、硬化路面、安太阳能路灯,全力推动宋家庄的发展。“今年是宋家庄村与驻军部队在全国率先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军民共建让村子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宫云亭信心满满地说。

责编:殷子茹
审签:王陆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