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攻坚攀峰,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

大众日报记者 王亚楠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年5月30日是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山东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10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李永胜:拿出“钉钉子精神”,攻克核心难题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研制的磁悬浮鼓风机和磁悬浮真空泵作为“镇馆之宝”稳站山东馆“C位”。

  “我们研发的磁悬浮动力装备,最大的优势就是绿色、节能,可以形成一系列新装备。”李永胜不仅是天瑞重工董事长,更是企业的总工程师、研究员,他凭着不服输的“赛跑”精神,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一个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在我省迅速崛起。

  天瑞重工创业时立足凿岩技术,后成为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凿岩机械行业领军企业。2014年,李永胜带领企业进军磁悬浮动力装备这一全球新兴产业,拿出了企业全部利润和对技术钻研的“钉钉子精神”,历经6年的艰苦攻关,终于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磁悬浮离心制冷压缩机、磁悬浮发电机等一系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节能磁悬浮装备,为国家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张明习:攀峰不止,不言“退休”

  从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在科研创新的岗位上却永远不言“退休”,这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张明习。

  雷达是飞机的眼睛,雷达罩就是这个眼睛的防护镜。39年前,刚满21岁的张明习,怀揣着航空报国的梦想,走上了为我国飞机研制高性能雷达罩的科研之路。

  “都要靠自己来摸索、积累,当时真是看不见影儿。”张明习从零开始,踏上了自主研发的漫漫征程。制作雷达罩的重要材料——氰酸酯树脂,要用剧毒的氰化物进行合成,一旦发生氰化物中毒,只有两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走进实验室就意味着拿命在拼。你要带头干,要有这个奉献精神,包括生命的奉献。”历经二十多年,张明习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氰酸酯树脂的研制及工程化应用,填补了我国航空事业多项技术空白,并在航天、船舶等技术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如今,退休的张明习依然忙碌在一线,对他来说,科技工作就是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更高更美的山峰。

  年夫顺:开拓进取,不畏难不放弃

  核心技术学不到,先进仪器买不来,这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年夫顺当初面临的境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检测此类装备是否合格所用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必不可少,而当时这项技术被国外垄断,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禁运的政策。“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顶着重重压力,年夫顺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1995年,年夫顺带领研发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年夫顺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进取,在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自动测量仪器、太赫兹测量仪器等方面和国外实现并跑,甚至在个别领域实现了引领世界的发展。成果现已用于5G通信、探月等重大专项,实现了从核心器件、部件到仪器整机和系统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从微小的工作一点一滴做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永不放弃,这是我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方式。”年夫顺说。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