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聊城③|聊城曾有个抗日“地下情报站”:深藏农家小院,以卖豆腐做掩护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侯晓 赵志鹏 杨潇潇 聊城报道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薛李张村,有一座老屋文化站。外观上看去其貌不扬,与普通老房屋并无二致,但是颇有来头。往常只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惊心动魄的桥段,在这里都可以零距离感知。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一座地下情报站。

  卖豆腐做伪装,情报员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5月15日上午,恰逢76岁老人李敏善回老家薛李张村探亲,他就是这座老房子的主人。李敏善出生于1945年3月,1966年8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校,后去北京工作。尽管李敏善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却是听着那段红色故事长大的。

  据李敏善讲述,小时候他家里特别穷,父亲以卖豆腐维持生计,母亲操持家务。他家就是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当时站长叫李世杰,来自山西,是个老红军。之所以选择薛李张村,是因为这家的房屋破烂,不易引起怀疑,位置特殊,方便与临清、高唐、清平、茌平、博平、聊城、堂邑、冠县等区域联系。

  (李敏善)

  当时,李敏善的家有五间平房,三间正房为情报站所用,两间偏房为李敏善家人使用。选择这里做情报站,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李敏善的父亲李金台靠卖豆腐为生,容易伪装,方便传递情报,也方便掩护身份。

  以卖豆腐作掩护,李金台被地下党委任命为薛李张村的地下村长,负责冠县、临清一带的情报收集。李敏善说,情报员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每次情报员来家里交换情报,他的母亲不舍得吃、不舍得喝,都把好吃的留给情报员,尽全力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李敏善讲,这些情报员都很年轻,大多是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

  砖块传递情报,多次粉碎日军和伪军的扫荡

  李敏善的哥哥李义善就是小情报员中的一名。另外,还有杨天红村的杨文祥、王哑巴村的王桂声、薛李张村的李纪善,还有闫光文、方东海等人。在文化站内一面墙上,挂着九幅情报员的画像,除李金台和李纪善外,其余七人全部是模拟画像。

  据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谭宪华讲,虽然是模拟画像,但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既聪明,又勇敢,忠诚可靠,随时做好了为抗战事业牺牲的准备。“别看这个情报站不起眼,很多重要情报都是从这里传递出去的。”

  小时候,李敏善听哥哥李义善讲述了很多传递情报的故事。用他的话说,是听着哥哥的故事长大的。既有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悲壮故事,也有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惊险经历。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44年3月一个晚上,一名15岁的小情报员回到家中,在院子里突然被七八个大汉控制,他们都是汉奸、土匪,对小情报员严刑拷问,小情报员被打得遍体鳞伤,誓死不供出情报,最后惨遭敌人杀害。“俺父亲那辈人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英雄,稍微不小心就会被敌人抓获甚至杀害的。”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李敏善忍不住落泪。

  由于情报的及时接收和发散,斗虎屯多次成功粉碎了日军及伪军的大扫荡,为保护百姓生命安全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热映的电影《悬崖之上》,演员张译扮演的特工张宪臣有这样一句台词,传递情报最原始的方法,有时候就是最有效的。

  砖块也能传递情报。李敏善讲述,他的父亲每次去临清接收情报,情报接收点藏在一座砖窑厂,最角上有一块砖,情报就在砖的下面,父亲获取情报后就立即往回赶,每次传递的信息都很准确。日军和伪军每次来扫荡,情报站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的活动动向,每次乡亲和战士都能化险为夷。

  情系家乡,老情报员的后人回家建文化站

  抗战胜利后,这座老房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李敏善的父母去世后,这座院落便闲置了下来,长时间无人居住。2005年,李敏善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退休,退休后的李敏善想为家乡做些贡献,便萌生了把老房屋打造成文化站的想法。

  后来,李敏善回到老家,将房子翻新改造,着手打造文化站。2014年5月,老屋文化站正式落成。走进文化站,我们可以看到老纺线车、老织布机、老耧车、老照片等物件。通过墙壁上布置的历史墙,我们可以获悉,斗虎屯历史上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涌现出一批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史添加了浓墨重彩一笔。

  谭宪华原是东昌府区斗虎屯镇人民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平时热衷于情报站的史料挖掘工作,还做义务讲解工作,至今已将近20年。谭宪华说,自从建成了老屋文化站,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摩学习,这里不仅是百姓的文化活动场所,还是一扇了解党史上的聊城的窗口。

责编:王文趱
审签:李兆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