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联合国2606项目让聊城马西林场风沙薄地变绿洲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聊城报道

  走进位于聊城市莘县的马西林场,好像一下被负氧离子包围,昔日的风沙薄地,如今已是树的海洋,草茂林丰。而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6项目莘县造林工程。

马西林场

  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2000万美元建造公益林

  历史上,莘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风沙危害严重。为治理沙荒,改善生态环境,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了国营王奉苗圃。1980年7月,从周边毗邻村庄新征沙荒地8005亩,土地面积扩大到10912.9亩,定名为“国营莘县马西林场”,开始植树造林,治理沙荒。

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价组在马西林场。资料图

  “马西林场的‘高光时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606项目工程,当年创造了林业大会战的壮观场面,林场面积迅速增加,林木品种也更加丰富。”国有林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石斌说道。

  石斌所说的2606计划,是1980年10月,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了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援助的基本协定,地区行署通过山东省林业厅提出《为建立山东省聊城地区速生用材林基地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粮食援助正常开发项目的申请书》。1981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就该项目签订生效,项目代号为中国2606。

  1982年,经过多方努力,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2000万美元,以马西林场为基础,在马颊河以西四个乡镇营建2606项目林,造林面积达11万多亩。项目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于1985年12月顺利完成验收工作。由于实施效果好,援助工程继续实施。1985年12月10日,二期工程批准开工。到上世纪80年代末,10万亩林海建成了,马西人民战胜了风沙灾害。

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价组在马西林场。资料图

  据石斌介绍,项目实施后,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还多次来聊城实地考察,1984年,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价组对项目一期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价组对项目总的实施及完成的质量予以肯定。“由于因地制宜,科学栽植,当时林木成活率超过90%,评价组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在评价报告中指出工程对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生产一定程度的木材和薪材,改善受益者的生活水平,提供就业机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石斌说道。

  飞沙薄地变身“马西绿洲”

马西林场

  昔日的飞沙薄地变身如今的绿树成荫。马西林场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烟滞尘、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规模大、林相好、形成了多种景观。特别是夏季,浓荫蔽地,绿盖遮天,风清气爽,环境宜人,当地被称为‘马西绿洲。’”石斌说道。

  据石斌介绍,项目执行后,通过平整土地,植树造林,建设桥、涵、闸,兴修水利等工程配套措施,变成了地势平坦,林网交织,排灌配套的好粮田。同时扩大了林业资源,培育了大量木材,成为山东省大面积杨树丰产林基地之一,带动了马西地区的林业生产,也成为了全县最大的木材收购、运输、加工、销售产业的集散地。

  通过不断地实验探索,在公益林的大框架下,马西林场在科研、生态等发明展现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马西林场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科学、东北林业大学合作,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为鲁西黄河故道杂种白杨种、刺槐、楸树、杂交杨等树种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在此基础上,马西林场积极谋求转型,多渠道多样式发展林下经济,林间地用于金蝉养殖实验、蚯蚓养殖实验和食用菌研究,盘活林间丰富资源。

责编:刘美显
审签:辛 然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