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威海丨张旭阳:90后“小班长”成了车间顶梁柱

··

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讲起数控来头头是道。走进威海大田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张旭阳正和新入职的工友介绍设备特征。

典型威海丨张旭阳:90后“小班长”成了车间顶梁柱

别看他1994年出生,是个标准的90后。在工友们眼里,张旭阳可是个“厉害的小班长”:入行5年多,他先后8次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累计申请8项国家专利,平均每年解决“疑难杂症”500多次,帮助企业减少损失70多万元……靠着一手过硬技术,他成功在车间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专心搞技术 两个月实现“机器换人”

将摆满桌子的零件精确归位,放到仪器上一测——绿灯亮起。张旭阳轻松地拍了拍手:“搞定!”

数控维修难不倒张旭阳。在全国第八届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赛项上,就业两年的他一举斩获二等奖。在工友们眼里,他就像车间里的“大夫”,哪儿出问题,找他准没错。

这份专业,是张旭阳一点一点打从实战里磨出来的。

国内手机充电器成品检测,大多需要人力分拣,人工成本、次品率是摆在不少企业面前的难题。2019年7月,我市一家电子加工厂揣着难题找到张旭阳,想让他帮忙想想办法。

机器代替人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设计这样一台机器,不光要把握成品检测各个环节,还要具备编程、数控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道题不好做,张旭阳却不信邪。光解决充电器USB接口插入正反问题,他就来回试了几百遍。

2个多月后,一台可以完全代替人工的手机充电器成品检测机成功出炉。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后,这台机械臂成功实现充电器成品质量自动分拣,使该厂手机充电器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改造,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年增加效益30多万元。张旭阳也成功拿下两项国家专利。

“干我们这行,可能外人看来又累又枯燥,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张旭阳看来,车间里的设备就像自己的伙伴,只要能在它们“犯错”时及时给予纠正,就会运转得越来越好,最终成为工人们的得力助手。

常年和一个个技术难题打交道,他逐渐从数控维修领域“一门精”,变成了电工、机器编程、操纵机床等领域的“多面手”。5年多下来,他将各种发明创新应用于实际生产,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累计创效1630万元,成了车间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成立工作室 “小师傅”带起“老徒弟”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啃硬骨头’,还得有团队!”

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张旭阳2019年带头成立了“张旭阳创新工作室”。从新入职的90后,到在车间干了十几年的70后,他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小师傅”。

新入职工人也就罢了,老工人为啥也认这个“小师傅”?转变,要从一次外出“售后”说起。

典型威海丨张旭阳:90后“小班长”成了车间顶梁柱

机床,是大田装备的“招牌产品”。偏偏有一次,客户从大田装备购回的机床总是断电,张旭阳同老师傅们三次上门售后,却始终没把症结给找出来。凭着经验,老师傅们把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全部检查了一遍也没有头绪。

经过这几次摸排,张旭阳有了主意。再次上门时,仅仅换了一个新的空气开关,机床断电问题就成功得到根治。过了这次,老师傅们嘴上不说,却都开始向张旭阳请教起问题。

张旭阳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针对徒弟们的性格、年龄、技能水平等特点,这位“小师傅”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因材施教,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倾囊相授。工作这几年,从张旭阳门下出师的徒弟已经有35人。他们大多取得了数控类高级工职业证书,其中还有两人被中国物理研究院录用。

从小学徒到“小师傅”,张旭阳的性格愈发稳重,手艺也越来越娴熟。不变的,是那句从学徒起就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技术工人,就是要把手头的技术磨炼好,靠技术服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