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耗尽心血收藏“胶东往事”,71岁老兵万里“行军”追寻红色答案

··

“这些珍贵资料,我算是半个‘临时保管员’,将来都要交还给党。”4月21日上午,在烟台市芝罘区李卫国的家中,他将一沓厚厚的文献放在桌上,抽出其中最珍贵的《大威周刊》创刊号轻轻地摩挲着,封面上的朱红大字遒劲有力,与泛黄纸张对比鲜明。

“这里写着主义,藏着精神,是真正的宝!”李卫国说,《大威周刊》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威海创办的一份先进刊物,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胶东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也是胶东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多年来,李卫国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四处探访革命遗迹,耗尽心血收集了上万件革命文献和老物件,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寻找答案解除困惑。他说:“先辈流血牺牲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这些‘红色宝藏’,守护好,传下去!”

“小八路”的故事

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红色寻宝路

在妻子刘言英的眼中,李卫国是个念旧的人,凡是他用过的物件,从来都舍不得丟掉,或许正是这个习惯,让他逐渐喜欢上了收藏。1986年前后,李卫国的收藏主要偏向于文玩,藏品大多是文房四宝、铜墨盒等民俗老物件。

“抗战老兵王奈庆讲的亲身经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李卫国说,1993年10月,一次偶然机会两人相遇,王奈庆讲述的一件往事深深地触动了李卫国——王奈庆少年参军,是名副其实的“小八路”,15岁那年,部队首长命他骑马去送一封加急信,当他行至一片玉米地前发现,想要快速通过只能横穿玉米地,绕远就会影响送信的时间。明知如此,但随风摆动的玉米秆却让王奈庆没来由地产生了恐惧,担心玉米地里埋伏着敌人。军令如山,他没有选择退缩或者绕远路,而是抽出战刀,高喊着“杀啊……”横冲了过去,直到跑出玉米地很远后,王奈庆才发现自己袖口和后背的衣服早已湿透。

“到底是怎样的信念,才能支撑着一个15岁的孩子鼓起勇气,冲过一片未知的玉米地?”王奈庆的故事引起了李卫国极大的感慨,自此以后,李卫国开始研究胶东革命的历史文献,四处探访红色印迹,收集记录那段峥嵘岁月的老物件,希望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解答这个困惑。

在李卫国的众多收藏中,他最珍视的文献是一本小册子,是中共胶东区党委宣传部1945年12月印制的党员课本第二册《革命一定能成功》。书中开篇明义:共产党是领导革命的,我们共产党员自己如果还不懂得革命道理,不知道为什么要革命,和革命的想法,怎么能领导革命呢?

“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是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李卫国说,中国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道路更是曲折艰难,但革命先烈顽强的战斗意志从未动摇,乐观的革命精神从未失色,越是黑暗来临,闪闪星火必将燎原。

李卫国告诉记者,根据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张修己发表的文章《天福山起义》,记录了“一一·四暴动”受挫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于得水带领着30余名游击队员上山时唱着:“大雪飘飘在天空,胶东正在闹革命,官府布置‘清乡团’,军阀下令向我攻,机枪扫,大炮轰,多少烈士流血红,失败开出胜利路,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就是信念的底蕴,也是精神的力量!”李卫国说。

万里“行军”寻找红色宝藏

梦想走遍革命遗迹

在李卫国的家中,沿墙而立的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他收藏的各类文献和书籍,地面上东一堆、西一摞地放着各种旧报纸,大厅的多宝格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万余件珍贵文献让这里俨然成了一座微型的博物馆。

这些珍贵的文献,都是多年来李卫国夫妇一件一件淘回来的。为此,他们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红色文化交流会,每年的红色收藏会都少不了李卫国的身影,每次看到有价值的红色文献,不论价格多少,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老李的舍与得,有时候我也不理解。”老伴儿刘言英告诉记者,李卫国1968年入伍,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艰苦朴素、拒绝浪费的习惯。在大家的印象中,李卫国没有不良嗜好也从来不乱花钱,就连衣服也要穿破了才添置,吃饭用度一切从简。就是这样一个“抠门”的人,收藏红色文献资料却大方异常——去年底,刘言英突然接到李卫国的电话,让她带着8000元到小区门口,说是自己找到宝了。当刘言英带着钱赶到后顿时哭笑不得,原来李卫国口中的“宝”,竟然是一些泛黄掉渣的旧报纸……

“老李喜欢研究这些,我也支持他,主要是怕他身体熬不住。”刘言英说,李卫国有个梦想,希望能走遍全国的红色遗迹。多年来,两人走走停停,足迹遍布十余个省市,在西柏坡、红旗渠、大寨等革命圣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一部相机、一块干面包、一瓶矿泉水、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这是李卫国探访红色遗迹的“标配”。每到一处,他都要提前查阅文献、仔细拍照留影、认真抄录笔记,往往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看到动情处,李卫国甚至会忍不住流下热泪。每每此时,李卫国都会拉住刘言英,与她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革命故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威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抗日救国的第一枪。”李卫国说,在胶东新华书店1947年7月份出版的《纪念日手册》中,详细记录了39个重大纪念日,涉及地方的只有天福山起义纪念日,足见红色胶东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有力作用;在1946年9月5日出版的《群力报》中刊登了《乳山县的运粮办法好》一文,点评乳山县运粮支援前线作战的计划周密,及时保障了部队供给,运粮队伍和牲口未受损失,讲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靠人民的实事。

除了珍贵的红色文献,李卫国还收藏了一些胶东地区红色老物件,每一件物件都像是活的,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这些‘红色宝藏’是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永远不过时、永不褪色!”李卫国说这句话的时候,腰板挺得笔直,不似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更像是1968年那个意气风发挺胸迈入军营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51年党龄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李卫国自嘲自己是半个“临时保管员”,另外的一半是与他相守半生的老伴刘言英。在收藏这件事上,两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李卫国负责收集文献和老物件,刘言英则负责整理和记录索引。

然而就在今年年初,刘言英用于整理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却突然发生故障,硬盘数据不能读取就意味着几十年来辛苦整理的收藏数据,以及很多在外地红色遗迹拍摄的珍贵照片都丢了。至今,刘言英回忆起那段往事都会紧皱眉头。

“我说老李你别生气,东西丢了都能找回来,就算找不到,说什么我也重新给你整理一份!”刘言英说,为了能够修复损坏的电脑硬盘,自己不知跑了多少个维修店,中间没少求人帮忙,在那段时间里,李卫国寝食难安。这些看在刘言英的眼里,急在她的心里:万一李卫国急坏了身体可咋整?

好在最终硬盘的数据被成功修复了,从此刘言英多了一个心眼,多花了1000多元买了两套移动硬盘,给电脑中的收藏数据和珍贵资料进行了备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精神传下去。”李卫国说,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名字都带着保家卫国的时代特色。家中兄妹5人,父亲在自己17岁那年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救济,一家人很可能都养不活,因此他要一生对党忠诚,一辈子听党指挥。

在李卫国看来,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是所有人都不能忘却的初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今年是李卫国光荣入党的第51年,能够荣获一枚“七一勋章”是他最大的骄傲与荣光。

“这枚勋章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李卫国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自己和老伴能做的就是将这些红色胶东的故事讲好,把胶东革命的精神传承下去。(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岚 时英艳/文 刘彬/图 孙美玲/策划)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