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黄河力量 滨州加速跨入“黄河时代”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爽 卢志强 滨州报道

  初登滨州黄河楼,凭栏远眺,黄河河面开阔、浩荡东流。作为黄河穿境而过的一座新兴海滨城市,滨州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千百年来,喝着黄河水的滨州人对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有着强烈而独特的情感。

  近年来,滨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富强滨州建设总体布局,着眼协调推进、强调绿色发展、注重文化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将黄河元素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用实践证明黄河是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刘杰 摄)

  黄河之治——打造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6月15日—18日,省委书记刘家义专门就推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河大堤对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滨州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打造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那么,如何贯彻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先从治开始。

2019年10月29日,滨州市相关领导听取《滨州市黄河生态保护与提升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刘杰 摄)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目前,滨州市已经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2020年,滨州共投资66.43亿元,实施了49项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骨干河道治理26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闸21座、水库6座,实现了对全市骨干河道全流域、全覆盖治理。通过工程实施,滨州市新增调蓄能力1亿方,骨干河道基本治理一遍,滨州市防灾减灾能力跨上新台阶。

  黄河在滨州境内蜿蜒94公里,流经滨州15个镇街。历史上,滩区居民饱受水患的困扰,安居难、出行难、致富难成为了祖祖辈辈逃不出的阴霾。

  “出了家门就能看到黄河,为了防水患,每家每户都筑台子,一家比一家高,就怕发大水淹了家。”说起原来在黄河滩区的生活,家住惠民县大年陈镇桃乡名郡的67岁刘庆炎感触颇深。在2018年,刘庆炎所在的刘家圈村和周边四个村居因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外迁安置工程住进了新的电梯楼房,休闲广场、学校、卫生院等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让滩区居民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当地政府结合当地林果产业、周边绳网产业发展优势,帮助村民流转土地,真正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

  黄河之变——探索滨州滩区绿色、高效发展致富路

  滨州虽然依河傍海,土地却并不肥沃,越往北,土地盐碱性越大。如何在盐碱地里讨生活,“引黄”成了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目前,滨州市建有引黄水闸14座,拥有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3处,灌溉面积580多万亩、补源面积20万亩,多年年均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受益人口360万,引黄供水范围覆盖全市95%以上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在北部重盐碱地改良和河湖水系生态用水调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滨州小开河引黄灌闸(刘杰 摄)

  其中,1998年底建成通水的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是全国第一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黄河三角洲唯一、水利部重点灌溉试验站,它解决了近50万人吃苦咸水的问题,更承担着部分县区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重任。

  “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在小开河引黄灌区建成使用至今的20年里,它为滨州城市发展提供所需宝贵资源的同时,滨州也担起了当地生态保护的责任,并始终践行着对黄河流域保护发展的重大策略,将小开河引黄灌区近百公里干渠建设成了“林水一体、荷香四溢”的绿色景观长廊,湿地总面积728.45公顷,湿地率达82.2%,灌区现有各类物种678种,构建起了独有的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也真正使得小开河沿线从原来的“碱蓬满地”变成了“生态乐园”。

  在黄河水的滋养下,滨州打造千亿级粮食产业集群有了水源保障,高质量农业全国闻名,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的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2020年,滨州粮食喜获丰收,种植面积880万亩、总产370万吨;2021年,滨州将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总产量达到370万吨以上。

  黄河的变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每当蜜桃成熟的季节,到惠民县大年陈镇采购的客商、游客都络绎不绝,黄河大堤两侧的果园内更是热闹非凡。优良的地理环境,再加上果农的精心培育,蜜桃品质自然高,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黄河岸边风景优美,成为了人们休闲好去处(刘杰 摄)

  而在紧靠黄河的小街村,滨城区市西街道依托地处黄河滩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位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农村环境三大转变,走出了一条既绿色又高效的都市农业“突围之路”,小街村从过去的 “黄河渡口”变成现在集果蔬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该村也从原来的贫困村变成现在的富裕村。

  黄河之兴——牵引滨州踏进科创新时代、重塑科创新格局

  一曲黄河水,养育一方人。生活在这里的滨州人用骨子里蕴藏着的“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黄河力量做好黄河发展文章,构建起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良好格局,加速“四环五海时代”向“黄河时代”迈进。

  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实体经济,催生滨州打造出了国际上有影响力、全国有标志性的“十强”产业;高端铝、精细化工新材料、家纺纺织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再生铝循环产业基地、国家粮油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国家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京津冀鲁蓝氢和绿氢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推动全产业链改造提升。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刘杰 摄)

  以“五院十校N基地”为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加速形成,渤海科创城、大型智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铝谷科技创新综合体等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滨州已成为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区域科创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其中,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就像种在黄河岸边的“梧桐树”,引凤聚集,用科技引领滨州转型、驱动滨州发展。2020年,滨州举办人才节,制定人才新政,智取发展高地,引进高端专家144名、本科以上大学生1.2万人,呈现人才“净流入”态势。用智慧实现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的建设,让一池春水激活城市活力,牵引滨州踏进科创新时代、重塑科创新格局。

  滨州因河而兴。2021年,滨州市计划开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67个、总投资85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9亿元,上半年开工项目50个、总投资6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2亿元,包含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水库建设等。

  滨州正加速迈入“黄河时代”,后劲坚强、有力。

  黄河之美——讲述滨州因水而美的城市故事

滨州黄河楼(刘杰 摄)

  在滨州,虽然领略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宏气势,却能欣赏到十里荷花、杨柳青青、水清鸟鸣的秀美风景。每逢节假日,小街村北侧的黄河之星生态园吸引着众多游客,烧烤、采摘、体验农家乐的市民络绎不绝。引黄而成的中海国家水利风景区、秦皇河水利风景区等更是充当着城市之肺。因生态保护到位,滨州境内不少引黄闸也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不仅植被覆盖率高,更是不少鸟类的生活栖息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2021年3月,滨州市沿黄县区抢抓工期,积极开展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新建、完善提升黄河淤背区林带5000余亩,将建设集生态涵养、文化展示、休闲健身、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示范带。

  也正是因为黄河岸边秀美的景色,各类国际赛事纷纷落户滨州,黄河文化也逐渐成为年轻人交流的热门词汇。

滨州秦皇河公园(刘杰 摄)

  滨州,一座被黄河厚爱的城市,她就像一叶小舟,逆流而上能感受河水奔腾,顺流而下可领略大海之广阔。近年来,滨州充分利用黄河“穿城而过”资源禀赋,加快黄河中央生态公园、黄河楼及蒲湖文创园、黄河植物园、黄河运动园、黄河农业园、黄河大道等项目建设,打造沿黄生态带、南海湿地、龙江湿地“一带两湿地”生态格局,将“黄河元素”加速融入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将黄河打造成滨州的亮丽名牌。

  4月29日,滨州黄河楼将用全新面貌盛大开放,讲述滨州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以及其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故事,集中展现滨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

责编:刘仕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