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文物守护者丨十四年考古青春无悔,四十岁少年不忘初心

··

  考古工作者给人们的印象大多不修边幅,但他们却都是亦文亦武、文武兼修的彬彬君子。长期的野外考古发掘、勘探、调查工作和室内修复、绘图、整理工作,让这群人的体魄和精神得到了双重锻炼,真正做到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韩辉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考古一线工作者。

  行走山东

  韩辉,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副研究员、曲阜工作站负责人。80后考古工作者。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人,韩辉坦言他对山东真正的了解开始于2007年。那一年,韩辉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之前就已经被时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郑同修招聘到考古研究所工作。到单位报到之后,韩辉坦言自己陷入到一丝惶恐之中,因为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到考古实物资料大多都是西北地区发掘出土的,对山东的考古实物资料接触并不多,不知道自己在书本上和在新疆、陕西等西部地区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在自己的家乡山东能不能适用?惶恐之余,内心里很渴望在实际工作中去实验和尝试。很快,他得到了梦想的机会。单位安排他先后参与了南水北调二期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公路、鲁中南部高铁、青荣铁路、泰安华能热电厂、胶州风电厂等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读大学之前的十六年,韩辉几乎没有走出过家乡济宁市,工作后短短的四年中,韩辉走到了山东全部十六个地级市。虽然四年中几乎一直奔波在路上,有时感到十分辛苦,但更多的时候内心洋溢着的是路途上体验各地风土人情时的新奇与愉悦和工作中收获时的喜悦与幸福。韩辉坦言,齐鲁大地有着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7-2011年的四年里大多数时间俯身在田野考古一线,走到了山东大地许多山山水水,工作中触摸到都是深厚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接触到的都是温良敦厚的当代山东老乡,“这些潜移默化的历史人文滋养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线路,一片水土,一个遗址,一个区域……很快,韩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始终未曾停歇的文献阅读,迅速掌握了山东地区从细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到历史时期的夏商周、汉唐、乃至明清时期的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当初的那一丝惶恐悄然冰释。事后回忆起来,韩辉体察到这正是考古研究院领导们培养和锻炼考古新人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每一位年轻人报到之后单位都早早地帮助做好了学术方向和工作规划。“我们考古研究院领导对每一位新来的年轻同事都关怀备至,而且很多时候是默默的,往往多年以后才能慢慢领悟到。”

龙口归城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配合基本建设工作之余,2007-2012年间韩辉代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烟台龙口归城遗址考古科研项目。作为西周时期海岱地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重要的标志性城址,归城遗址这次的考古工作取得丰厚的成果,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龙口归城——胶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了“早期城市和经济:帝国兴起前山东半岛城市化,区域政治与经济网络的发展”国际会议。作为归城遗址考古工作和考古报告的中方主要参与者,韩辉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聚落考古视角下胶东半岛两周时期中原化进程初探——以归城及其周边聚落为中心》。经过四年工作的磨炼,韩辉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考古工作者。

  扎根曲阜

  2012年,韩辉被派到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参加考古工作,长期驻扎在此,至今已经十年。考古工作是动态的,迁徙是常态,田野是不变的战场,2012年之前前平均每年出差7-8个月,2012年来到曲阜后基本300多天野外工作,跑遍了鲁故城周边的沟沟坎坎,累计勘探150万㎡、发掘22500㎡(周公庙宫室建筑基址区4000㎡,北东门北城墙2700㎡,望父台墓地1000㎡,老农业局墓地2800㎡,西陈遗址22000㎡)。双手磨出了泡,双脚跑出了茧子,对鲁故城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交融的感觉,就是韩辉对自己最近十年工作的概括。城门、城墙、道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贵族墓地、冶铜遗址、冶铁遗址等在他手下展露真容,许多学术问题在这期间得到解决:鲁故城护城河几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学术问题,韩辉带队伍勘探到3米的时,还是表现出近似“生土”,当其他人都表示没有希望的时候,韩辉自己亲自上阵,探到5米时终于发现包含春秋时期陶片的黑灰色淤黏土,才算揭开了这一迷雾;发掘宫城城墙时,通过城墙夯土、墙外城壕地层细致的划分和判断,确认宫城始建于春秋晚期,汉代重建,解决了宫城、郭城的年代问题;望父台墓地和老农业局墓地填补了城内甲、乙组墓葬的缺环……这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推动鲁故城的平面布局和历史沿革研究、鲁故城墓地布局及葬制葬俗研究、鲁国历史和鲁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2019年开始的西陈遗址22000㎡超大面积的发掘比较更是耗费了韩辉巨大的心血,在四周挖掘机轰鸣声的环绕中带领考古队清理了大量房址、灰坑、窖穴、祭祀坑等遗迹,几乎完整地揭露出一处晚商时期的聚落遗址,为了解晚商时期东方地区政治态势、探索商周交替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线索,学术意义重大,荣获山东省2019年五大考古新发现,并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西陈遗址的发掘令韩辉感慨颇深:自2019年至今,潜心趴在西陈商周遗址的“坑”里,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寻觅、揭示遗址遗迹、遗物,让目前除殷墟之外晚商最大的祭祀遗存重见天日,殉牲可见牛、马等,这些高等级殉牲,静静的埋在这里3000年的岁月,当用手铲一点点清理开土壤,逐渐露出全容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崇高”的感觉。在那个时代,这是先民的信仰,是他们筚路蓝缕,生息繁衍的支柱。我们一直认为,考古发掘,是对古代的触摸,当亲手把覆盖它的土壤一铲一铲揭开的时候,就是一段穿越之旅,那种感受,是发掘者最大的幸福。

  考古发掘工作难得的闲暇时间里,韩辉围绕鲁故城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曲阜鲁故城考古新收获与初步研究》、《鲁故城及周边墓葬相关问题初步分析》、《曲阜鲁故城都邑聚落变迁初步研究》、《浅析鲁故城西周遗存》、《鲁国与鲁故城》、《曲阜果庄大汶口遗址发掘报告》、《宋元曲阜仙源故城》等学术论文,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鲁故城宫城发掘

  服务山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让文物活起来”。公众考古逐渐成了社会大众瞩目的话题。2012年韩辉来到鲁故城考古队以后,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走进鲁国、走近孔子,鲁故城公众考古活动”等为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活动,尤其是在每年的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学雷锋月,主动邀请中小学校师生走进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展览室,宣传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每次活动现场都能看到韩辉活跃的身影,大家都被他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住。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下来,鲁故城考古队的公众考古活动在曲阜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活动。2019年济宁育才中学到曲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慕名而来主动要求走进考古队举办公众考古联谊活动。

  除了担负其公众考古的社会担当之外,韩辉还负责过曲阜师范大学文博专业四届本科生的田野实习,2017、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四年都有学生在鲁故城、西陈遗址参与发掘。在带领学生田野实习的过程中,将考古学方法、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在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中深感考古行业的薪火相传。

  在考古工地与文物和同事学生朝夕相处中,自然加深了对考古、考古人的感情,但是却欠缺了与家人们的亲情,每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在考古工地度过,家人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三个角色在田野中汇成了简简单单的一个背影,那是一名爱着家庭,也时刻对文物保持敬畏之心的文博人,一名一线的田野考古工作者。

2017年曲阜老农业局墓地发掘出土青铜鼎

  韩辉工作在鲁国故城这处都城遗址,这里有周公之制,有儒家文化,在这里困惑、求索,希望能为建设中国气派、中国气象、中国风格考古学尽一点微博之力。考古工作提供了观古察今、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和旅游的机会、增广见识的机会。“工作中旅游,旅游中工作。”韩辉现在的工作档案命名均为“咏归”,取自《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寄希望能够从仰慕的孔子时代追求真知、孜孜以求为国为民、殷殷渴盼学说传承之意,窥一丝真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编:陶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