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兽形壶,文物也可爱

··

  近来,三星堆文物、菏泽考古遗址挖出“萌”兽,可谓又“出土”又“出圈”。一场名为“文物可以有多可爱”的全国文物“大战”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战火”一起,山东博物馆也有一件文物备受网友追捧,同样“出圈”。

  时间轴拉回到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河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汶口遗址。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从此被发现和命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状况,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让后世惊叹的水平。尤其是造型色彩各异的陶器等标志着手工业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山东博物馆馆藏红陶兽形壶就是大汶口文化众多精美器物中的杰出代表。

  这件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器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可供加热,使用方便,造型生动美观,逗人喜爱,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这件文物是站立的动物形象,头部和肥壮的身体像猪,而四肢和上翘的尾巴却又像狗,因此统称为兽形。全器构思巧妙,虽是实用器,却不失艺术情趣,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既浑然一体,又淳朴自然,无半点做作之处,是新石器时代一件难得的陶器珍品。这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不但已经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而且陶器制作水平已经非常高超,进入可以突破写实、进行自由创作发挥的阶段。

  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1500年。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进入了繁荣阶段,目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达600余处,其分布范围包括山东全省及苏北、豫东、皖北等地区。

  据了解,大汶口文化的家畜饲养业无论是在家畜的种类还是饲养技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该技艺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是出现许多模仿家畜的器物和雕塑艺术品,而红陶兽形壶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再如花厅遗址的猪形罐、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鬹、狗形陶鬶,与这件红陶兽形壶的造型、质地和用途都非常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的出现,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高超,具体表现在玉石制作、骨角牙器制作和陶器生产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制陶业,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出现了繁荣的彩陶艺术、精湛的陶器轮制技术,陶器种类与器形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实际上,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酿酒业逐渐产生并得到了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鬶、壶、高柄杯等专门用于温酒、斟酒和饮酒的酒器。这件红陶兽形壶,应该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容器,而且根据其器形的独特性和稀有性判断,很可能是用来盛酒的。

  以红陶兽形壶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诸多动物形状的器物对后世器物造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商周时期青铜器中许多禽兽形牺尊,战国时期很多动物造型的器物,应该是承袭大汶口文化兽形器物的源流而发展起来的,无论其形还是神都非常之相似。

  红陶兽形壶体量不大,却内涵丰富,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需求,充满审美与艺术情趣,代表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体现了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特色。从这件小小的“萌”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远古艺术的独特魅力,看到了史前文明的灿烂光芒。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宋爱平 实习生 张雪 报道)

责编:高娜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