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三条“密码”开启“后扶贫时代”

··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7个,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000元,10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这是滨州市沾化区“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成绩单,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则成为崭新课题。沾化区从群众和乡村的实际出发,开启政策兜底、扶贫扶志、产业助收三条“脱贫密码”,补齐乡村短板,积极探索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现代路径。

  巾帼志愿者到贫困户家中打扫卫生

  政策兜底:用最真的情帮最需要的人

  2021年元旦刚过,一群“红马甲”拎着米面来到崔善教家中:“大爷,今天周末,咱们一起吃饺子吧。”崔善教今年78岁,膝下无儿无女,与残疾的老伴相依为命,属沾化区富国街道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

  望着这群“孩子”忙里忙外,崔大爷满眼欣喜。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屋子人有说有笑,亲如一家。自2013年“精准扶贫”实施后,区镇村以各种形式组织志愿者入户送暖,满满真情让贫困户倍感温馨。

  用最真的情帮最近的人,力所能及提供便利。扶贫路上,沾化区没有另起炉灶、向外借力,而是用好基层党组织“一线力量”,组建起611支党群志愿服务队,点对点、手拉手、户帮户、心连心,与全区6667户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结下亲缘、处下真情,如今已累计服务3000余次。

  “刚得病那会儿最难受,初步治疗就花了20多万元,感觉天快要塌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河乡东张村村民李红军因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卧床多年,女儿读书也正是急用钱的时候,妻子将全部精力放在家中,地里的庄稼都顾不上种。眼瞅着多年积蓄就要见底,他才向乡里提出申请。

  听闻情况,下河乡党委书记蒋晓东大为感慨:“农村人淳朴可亲,不走到绝路不情愿向外人开口。这也说明我们被当作‘外人’,没走到他们心里,这个账一定要补上。”下河乡由此组织入户走访,对“李红军们”全面摸查,逐一施策、纳入低保,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此基础上,沾化区还率先在全省试点“e家大救助”平台体系,围绕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整合不同社会救助流程,从而一改过去“受理—转办—反馈”机械模式,通过“内部流转、一口对外”重塑“流程链条”,推动社会救助制度一体化运行,让早发现、早救助、早脱贫、早幸福惠及民生。

  区扶贫办主任李景智表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我们将因病、因学、因灾和突发事故致贫返贫风险要素纳入扶贫系统。由区财政拨付300万元资金,为低收入群体购买综合保障险,从而以全方位综合保障筑牢返贫致贫‘拦水坝’,赢得群众认可。”

  家庭签约医生上门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

  扶贫扶志:激发“源动力”形成“带动力”

  “感谢党和政府提供公益岗,让俺找到价值。一个月零零碎碎能得不少钱,这样的日子有奔头!”去年腊月二十八,利国乡吴庙村村党支部书记韩星合来到67岁的韩玉彩家,一进门,老人赶忙迎上来,四手相握,好久没放开。

  韩玉彩一家可谓“难上加难”:妻子张连枝为肢体二级重度残疾,儿子先天肢体残疾,儿媳智力残疾。可老韩不服输,自己挑起全家重担,从不叫苦叫屈。伴随着年龄增长,他已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更是每况愈下。

  村里看在眼里,通过设置公益岗帮韩玉彩解决生计,让他既有尊严又有希望。老韩也不含糊,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用双手端稳饭碗,对得起村里给的每一分钱”。他信心满满。

  “‘贫’不等于‘穷’,前者是收入不足,后者是失去希望,要让有为的人看到希望,让倒下的人重新站立,这正是‘扶贫扶志’‘以智壮志’中央政策的价值体现。”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长海认为,“扶贫路上要区分两类人,一是心散了、志倒了,我们扶贫扶弱,把他们妥善安置;一类是心不死、志犹在,我们要以智壮志,搀扶他们一把,帮他们找回信心、赢得尊严。”

  据介绍,这正是“卫星工厂”在沾化广受欢迎的原因:通过简单劳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人自食其力、有所作为,并带动身边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富国街道福悦家园的“社区工厂”就是如此:20多名女工辛勤劳作、制作鱼钩,用丰厚的收入让全家更加富足。

  村民王观玲就在这里上班。她说:“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回家做饭、接送孩子,顾家谋生两不误。”去年,“工厂”吸引知名企业伊娜渔具入驻,提供60余个岗位和员工免费培训机会。现场收购鱼钩,每年能增加群众收入近百万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此外,村里还利用集体房屋安装光伏电板136块,每年增加三四万元收益,群众满意、集体获益。

  这种共赢做法也为沾化区拓宽了思路,已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1155个,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鼓励就业扶贫基地、大姐工坊、“卫星工厂”等经营主体优先吸纳就业,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得益于此,全区现已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合作联社109个,培育群众致富项目167个,建成“卫星工厂”231个、覆盖394个村。尤其立足沾化冬枣特色产业,提供专项培训班过百期、电视技术讲座16期,8000余人次培训让冬枣骨干造福地方。

  沾化区利国乡吴庙的光伏项目

  产业助收:探索产兴民富新路径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站在沾化区清风湖畔向北远望,50台大型风力发电机好似战士列队完毕、整装待发。风电机下看不到边际的单晶光伏发电组件向阳而立、随风起舞。这便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风光同场项目——华能清风湖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也是全国建设周期最短的百兆瓦级大型光伏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29亿元、装机容量100MW,以上风、中光、下农立体互补综合产业模式,实现生产、养殖、蓄能的产业链条全面升级:每年可发电1.2亿度,产值1.3亿元,补助扶贫事业1200余万元,让4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带领他们整体脱贫。此外,再按股比分红预计每年能增加财政收入超过2000万元。可谓一次投产,长久受益。

  财政资金少之又少,扶贫事业长长远远,有限财力托举无限民生,就要做打基础、重实效、利长远的事。尤其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更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针对脱贫摘帽后产业发展后续力不足、人才力量弱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难题,转变工作重心,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为将“后扶贫时代”惠民蛋糕做大,沾化区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一乡一品”发展沾化冬枣、绿色畜牧、清洁能源、海洋水产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亿元,建成7个扶贫产业园,年产值18.6亿元。尤其是因地制宜建设的特色水果、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和光伏、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让农民底气更足、村庄发展后劲更强。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1年第4期)

责编:齐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