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记忆的奥秘:为什么偶遇明星,却记不起他的名字?

··

尴尬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景区,你偶遇一位平日里如雷贯耳的明星,兴奋地过去和他交流,明星文质彬彬,风度儒雅,浅笑微颦,一切都那么美好……

然而,你记不起他的名字了!

“你是那谁谁谁,谁谁谁来着?哎呀瞧我这坏脑壳……”

苦思冥想之后,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明星保持风度,但也保持节操、坚守底线,作为一个明星,主动向路人介绍“我是明星黄渤”,是不是稍微有点尴尬?

“对了对了!”你兴奋地一拍脑袋壳:“你是王宝强!给我签个名!”

黄渤淡定地拿起你递过去的帽子,挥笔写了三个大字:王宝强。

这种事情,在黄渤身上确实发生过;在其他明星身上,也时常出现。

他们不是二三线、七八线小明星,都是一线明星。

在某些特定时刻,你也会忽然记不起一个平日里如雷贯耳的名字。为什么会这样?

无他,人类大脑就是这样。

给你两张照片,主体相似,背景不同,那么,除非你以前对比过这两张照片,否则你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同。

如果我问你前天早餐吃了啥,你十有八九记不住;一张20年前同学聚会的照片让你辨认,你会毫不费力地指出同学的名字。

这些事情,看似稀松平常,甚至有点无聊:谁会无聊到去记早餐吃了什么?一旦成了同学,即便时间很短,记住他的模样难道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

事实上,这些简单表象背后,是关于大脑记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

你需要记忆的内容,和背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背景甚至会对内容的记忆产生决定性作用。

你每天都吃早餐,周一到周日,天天如此,背景一致,所以你很难回忆起某天的早餐吃了什么;

相反,如果你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校长共进了一次早餐,恐怕你连自己吃了什么颜色的臭豆腐(如果校长也喜欢的话)都说得上来。

背景变了,会促使你加深对某一事件的印象;当然,这一事件是要和背景变化同时发生的:

比如你在斯坦福大学吃早餐——吃早餐和背景改变(斯坦福大学)同时发生。

这会让记忆变得非常持久。

如果反过来,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你需要回忆的是“背景变化之前的事情”,那就麻烦了。

举个栗子:

你来到了异国他乡的斯坦福大学礼堂,别人忽然问你上周二早餐吃了什么,你恐怕“没有最懵、只有更懵”。

在大街上偶遇明星,道理与此一致:

以前你回忆起黄渤这个名字,是在电视前面、电影院里、家里;和别人讨论黄渤时,多是处在“相关话题成为热点”的背景之下;但在街头偶遇时,背景完全变了。

那个活跃在北京上海、经常窜访泰国,有时流里流气、有时憨态可掬的“剧中人”,已经成了你脑海中非常固定的背景;而现在,背景完全被颠覆了:

他和你一样,也需要自己走路,也有两条腿,还是活的,还能和你对话,还那么文质彬彬、谈吐优雅,他在看你也在看的景点,在买你也可以买的东西,在走你也走的路,在吃你也吃的饭……

你的大脑被这种巨大的落差“戏耍”,顿时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当然,只要别人稍有提示,你马上会恍然大悟、“恢复正常”。

戏剧性的是,虽然你当时记不起他的名字,事情过去之后,和他见面的情景你却一辈子也忘不掉。

显然,又是“背景”的诡计:它既让你当时无法回忆起黄渤的名字,也让你今后对这一场景历历在目、永志难忘。

别以为我是在聊娱乐,严肃点儿,咱们说说考试。

你考试的时候,难道就没有类似经历吗?一定有过。

假如换了考场,监考老师不认识,周边的同学也不认识,很有可能导致你发挥不稳定。

最典型的一幕是:你看到一道题目,非常熟悉,可惜题目就像黄渤的脸,脸你认识,名字却打死也想不起来了……

(是不是可以把这命名为“黄渤效应”?)

其实,不仅大考(换教室、换学生、换考场)容易出现这种“看上去很熟却想不起来”的情况,不换教室的小考,也会出现。

为什么?

也是因为背景变了,只不过是“微观背景”:这个知识点本来是处在“课本、课文”的背景之下,现在,背景变成了“试卷、试题”。

“微观背景”的变化,也会导致大脑“瞬间白痴”。

幸运的是,小考遭遇这类情况,考完之后,你找到答案,恍然大悟,这个知识点以后就彻底记住了。

如果是中考、高考呢?那就麻烦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避免“瞬间白痴”。如何避免呢?诀窍就在平日的学习中。

如果你像一日三餐那样吃早餐,早餐的内容就容易忘记;如果你像吃早餐那样学习,学习的内容就容易“短路”。

所以,你要经常换着地方吃早餐,比如今天去斯坦福,明天剑桥,后天哈佛(好有钱的样子,记得喝豆浆)……

学习也一样。这一次复习,通读一遍;下一次换个方式,改成朗读;下下次,改成同学相互提问;下下下次,画个思维导图……

你不用全试,只需要稍有变化,印象就深刻了;考试中“瞬间白痴”的现象,就能够顺利“痊愈”了。

实在不行,你把学习地点变变,比如去操场看书,背课文的时候喝茶改成喝咖啡,都会多少有点效果。

这不是投机取巧,是科学用脑。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