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永盛埠
··
(公益海报)
4月1日,《中国扶贫》杂志第7期“我看我村”栏目刊发了我市扶贫供稿《我家住在永盛埠》。
该文章以贫困户的第一视角,讲述了脱贫攻坚以来,自己的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进行了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办理了慢性病和大病医疗,免除了学费、学杂费和课本费,发放了教育救助金,安排了公益专岗,实现了有尊严的脱贫;自己的村庄主要道路实现硬化并安装了路灯,修建了“福”文化健身活动广场,改造了输电线路,打了灌溉机井,通上了自来水,喝上了净化水,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起了蔬菜大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民年年能分红,村里从负债47万元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如今的脱贫致富示范村的幸福历程。
《中国扶贫》杂志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主管,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是全国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工作权威宣传平台。
我叫吴海扬,今年 16 岁。我出生在山东半岛的一个小村庄——莱州市三山岛街道永盛埠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村一直很穷。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一下雨,我和小伙伴放学回家,宁肯拎鞋光脚走,因为泥太黏了。
如今俺村的道路宽了、村里美了、大棚蔬菜种上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家的生活好了不是一星半点——从穷得叮当响到一年收入 4.5 万,总算过上了好日子。
我们家五口人,除了我之外,家里其他人的身体都不好。爸爸是精神和智力多重残疾,妈妈是视力一级残疾、智力三级残疾,爷爷不幸患癌,身体还算健康的奶奶也已经七十岁了。家中的大小事情,都落在了爸爸的身上,虽然他的精神和智力都不像别的爸爸那样,但在我心里,爸爸仍然像个巨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小家。
我的家:有团“光”在环着它
从懂事那会儿起,我就知道家里的条件不好,每个人的脸上都蒙着一层忧愁。可渐渐的,我发现有一团光开始笼罩在这个小家上面,这“光”帮爸爸抬起了被压弯的肩膀,让妈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光”始于爸爸口中的“扶贫干部”的到来。
扶贫开始后,上面把我们村确定为扶贫工作重点村,给我们村送来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还派来了一位驻村干部。我们家也被当作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扶贫干部们来我家,了解爸妈和我爷奶的生活、健康情况后,给安排了一位医生和两位专门帮助我家的叔叔。
后来我才知道,医生是我们家的“家庭医生”,两个叔叔是我家的“帮扶责任人”,他们就像走亲戚那样经常来到家里,帮我们收拾院子、修补房子、检查身体,还接我爷爷去城里医院看病。但凡我们遇到困难,不管大事小事,不论黑天白天,他们不打顿坷(方言:不懈怠)地帮我们解决,就像亲戚那样反复问、经常帮。不对,比亲戚帮的还多。
市里残联也来家了,针对我爸妈的残疾类型,提供了残疾人康复和无障碍改造服务,给我爸妈发了防丢失手环,这样我就再也不用担心爸妈走丢找不到了。
了解到我家的医药费负担很重后,扶贫叔叔们还给爸妈和爷爷办理了门诊慢性病和大病医疗。这样一来,家里常吃的药能报销很大一部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愁,家里的负担一下就轻了许多。
不光长辈们享受到了好政策,我也有份儿。我上学的学费、学杂费和课本费,学校给减免之外,还发了教育救助金。
奶奶 70 多岁,但身体硬朗,算是俺家唯一的正经劳动力吧。村里根据奶奶的身体状况,安排了适合她的公益专岗,一年能赚 2600 多块钱。现在,我们家也有收入了,政府的各种补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分红、奶奶的务工收入,一年能到 4 万多元。脱贫了!
这些好,爸爸都知道。他时不时跟我说 :咱家五口人,一口没落下都沾了政府的光,你要好好学习啊,不然对不起大家伙的帮助。我想说 :叔叔阿姨,你们放心,你们的好我都记着呢,我一定会出息的。
我们村:有种幸福叫“永盛埠“
以前,我们村里收入全靠种地。村里应该也没什么钱,因为全村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更别说路灯, 课本上讲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说的就是我们村。
不过,现在要是再来我们村,那可漂亮了。村里的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道,还装上了路灯。新建的广场,有个特别温暖的名字——“福”文化健身活动广场,村里人健身娱乐都在广场上,夏天晚上消暑纳凉、小孩子奔跑玩耍有了好去处 ;村委大院修缮一新,里面有图书丰富的阅览室、宽敞的活动室 ;电路也全改了,之前线路严重老化的问题统统不见,再也不用担心跳闸停电了。
不过,对爸爸来说,他可能更喜欢村里修建的那些农田水利设施和村里的自来水。当初村里打了 5 眼灌溉用深井,管道直接连通到地头上,拧开阀门就出水,老爸回来说了好多好多次,他说我们村这是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就是天旱的年份也不用担心庄稼歉收了。让我爸津津乐道的还有自来水。不光是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村里还安装了两台净水机,一桶才几毛钱,俺家打水优惠就更大了。我们也能像城里人那样喝上了健康干净的净化水。
村里的合作社是党支部领办的,我的理解就是,党领着建起来发展的合作社,名字叫“新永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别看俺们是农村,有个公司在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总投资过亿元、占地 6000 多亩,总共 1000多栋高科技蔬菜大棚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园,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直供北京。
全村人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摇身一变成了能够领到分红的股东和收入稳定的工人。靠着合作社,我们村也从原来负债 47 万元的贫困村,发展了成如今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这便是我的家乡,莱州市三山岛街道永盛埠村!在这里,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这里,我们“采菜大棚中,悠然见南山”,在这里,我们“蔬菜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里,有种幸福就叫“永盛埠”。
不信,你来我们村里转上一转,周围的人都说好,竖起来的永远都是大拇指,就连我心中的自豪感也是相当膨胀,总忍不住地想介绍 :“嗨,这是我的家乡,名叫永盛埠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一定会牢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对我家、我们村的帮助,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回报社会。
(公益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