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坚定信念为老区教育奉献一生
··
1953年冬天,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城市长大,年仅17岁,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就这样,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走进位于半山腰,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大大小小的石头课桌、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灰罐子。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杆,麻杆燃尽就是一节课。”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外面是漆黑的夜晚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更令他难耐的,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下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去咽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最初的生活使他苦涩不堪,他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但是沂蒙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让他感动了。大婶们像当年支前那样,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子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争相邀请他过门过节,把好吃的都给他留着,怕他受冻,冒着严寒到山上刨来树墩给他生火。他渐渐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乡亲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旺村在孟良崮战役中最多出过36付担架,有8位乡亲在战场上牺牲。领导的关怀,乡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及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深深感动了他。当他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杠表示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亲眼看到山区文化的落后和乡亲们的纯朴与真诚,他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
改变命运 牺牲自我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一干又是15年。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与文革期间的冲击,他没有动摇过用教育改变落后山乡的理想信念;没有动摇过他扎根沂蒙山区献身教育的决心;没有动摇过他将贫穷的山里娃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信心。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高考毕业班,为了更好的照顾那些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虫。有的学生从睡梦中醒来,看到这种情景,不觉流下感动的泪水,对他说:“您白天这么累,晚上还为我们操心,比我们的亲生父母还亲!”由于他关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读书,年年考出好成绩。他教的学科在临沂地区每次都名列前茅,地区教育局在他任教的学校两次召开现场会介绍他的先进经验。
李振华初到沂源时,曾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顺,是回家的路途太远,是假期的时间太宝贵,他要给学生补课;不是他不想家,是回家的车票太贵:来回42元,恰好是他两个月的工资。那时他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自己花,5元资助贫困学生。在李振华心里,42元钱可以资助多少孩子上学啊!
1980年,他担任四个班的政治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接连收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但他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他最终没有回去,而是安排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他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李振华看到电报后一下子晕倒在地。学生们的一份份大学通知书翩然飞来,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三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
谁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落为半身不遂。这种情况下,李振华只有回到故乡去了。南京的教育部门知道他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非常希望他回去,并很快发来商调函。在沂源县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挽留下,他最后一次放弃了回南京的机会。心之诚意之切,李振华承载了老区人多少梦想与期望!为人所需为人所信赖,这是可以推却的吗?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李振华把不肯离开故土的母亲接到了沂源。可是事与愿违,母亲水土不服,来沂源一年之后的一天深夜突然去世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是我们对不起您呐!”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乡亲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一团热情化“顽石”
1982年秋,李振华被安排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因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刚招收的2个班共108名学生,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其中9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有26人的数学得了0分。这么一批后进生, 管住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改变他们。“看守他们三年,推出去算了!”对于这种论调,李振华坚决反对,不能把“次品”输送到社会上! 话是这么说,可这群野性十足的“马驹子”根本不上“套”。对老师的教育,有的不屑一顾横眉冷对,有的无理取闹野蛮顶撞,更有甚者谩骂侮辱拳脚相向。面对这种局面,李振华这个校长也开始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学生家长近乎绝望的哀叹和乞求,又一次唤醒了他的使命感。为了对症下药,他对学生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他向教师们提出,“撒向学生全是爱”、“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向高一级学校送一名优秀学生同样重要”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口号。他带头去做,他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被社会冷落的孩子。他善于从小处肯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渐完善了他的“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针对个体特点,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他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机制,定期评比颁发“提高进步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丝毫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中掀起巨澜。这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与老师们3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成为淄博市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
令人称道的是,李振华教过的1万名学生,至今无一例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
夕阳情更浓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现在,三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293万元。十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7000多人次。为了让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振华走访了300多个村庄、社区,摸清了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800余人次。
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万杰,一起吃,一起住,并拿钱为他父亲治病,接济这个贫困的家庭。张文强告诉笔者,李老师最见不得别人受委屈,在街头看见贫困的孩子,他都要掏钱,身上经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最窘迫的时候,他们还一起捡垃圾卖钱。张文强多次劝李老师,您是山东省人大代表,捡垃圾容易引起误解,以后我自己去捡吧。李老师却不在乎,为了不被人们认出来,两个人都是趁天不亮出去。为了继续资助23名贫困生,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
60多年来,李振华个人捐款10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孤儿和特困生就有36人。在他的资助下,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有的走进了更高一级的学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
1997年,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之所以后进,是因为某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出了问题。”李振华还特别在报刊上刊发《“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在全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发言,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身为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他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与其他老同志一起组成“五老”志愿者,向全市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担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的最近20年来,他提出的“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建议、议案276条,大部分被政府采纳。
针对青少年迷恋网吧、思想受到毒害的情况,李振华经常不知疲倦的奔波在县城各个网吧,对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耐心说服教育,提醒经营业主牢记社会责任,守法经营,不能只顾赚钱,贻误后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因迷恋网吧而辍学的学生,他就买好文具、书本、优秀课外读物和小食品等,送到学生面前,耐心细致的劝导他们立志成才返校专心读书。在他的劝导下,已有16名学生树立自信重返校园。
留守儿童也是李振华特别关注的群体。他经常走村入户,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见不到父母,而爷爷奶奶又管束不了的孩子,他总是耐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他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其中有50多个表现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李振华老师的关心照顾下有了可喜的转变。
李振华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李振华可谓大无大有——对自己的亲人他负“债”累累,对自己的生活他苛刻之极,收入不菲却一贫如洗,贡献巨大却拒绝索取。可也正因为他的付出,本来目不识丁的孩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原本已经误入歧途的孩子转变为合格公民。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李振华正通过热线在与问题青少年交流
为考上大学的受资助贫困生送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