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堂:用爱与责任点亮学生的心灵
··
在沂蒙山区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秉持一颗爱心,以饱满的激情倾注留守儿童,为山里的孩子擎起一片蓝天;他深挖乡土教育资源,用石头树叶育人,用心打造了富有孟良崮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带着学生的奇石根艺树叶作品,到北京鸟巢、国际会展中心展出;他在《中国火炬》创刊评刊20周年暨通联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是谁?他就是扎根山区从教32年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王绪堂。
细致入微,把爱献给留守儿童
王绪堂所在的学校地处沂蒙山区,十年前留守儿童占学生的一半多,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看管,甚至没有大人看管,很容易造成亲情缺失或放任自流。
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他深入班级、深入家庭,全面调查了解,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他还摸索出了“留守儿童五个一工作法”,即为孩子们解决“一个小床铺、一个小餐桌、一盆洗脚水、一盆洗澡水、一部亲情电话”等问题。
为解决留守儿童吃住难的问题,他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率先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垫资盖起了6间男女生宿舍,7间标准的学生餐厅,让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有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刚住校时夜间经常哭闹,他干脆就住在宿舍里照顾他们、陪护他们。天气热时,宿舍里气味刺鼻难闻,他就引导孩子们开窗、开门通风。天气凉了,他一晚上起来好几次给孩子们掖掖被子、盖盖脚。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给孩子们准备“一盆洗脚水、一盆洗澡水”。起初,学校没有锅炉,每天晚上他都要到伙房里烧一大锅热水,亲自为孩子舀在盆里,再兑上凉水,指导孩子们洗脚、洗澡。早晨起床后,他指导孩子们穿衣叠被、刷牙洗脸,陪他们一起出操、一起吃饭。经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变得懂事了。有一次,学生袁俊阔的爷爷到学校来看孙子,见了他,就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王老师,你比孩子的亲爹亲妈还亲,在家里,他爹妈也没给他烧水洗脚洗澡呀,把孩子放在您身边,俺们放心!”
他建议学校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让孩子们随时跟父母进行沟通。为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他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并主动和县内外的心理咨询专家联手,多次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2012年,为让“留守儿童新年圆梦行动”落到实处,他顾不上赶年集、买年货,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拜访贫困留守儿童100余家,上报留守儿童信息。腊月二十七日,他又自己雇车,到镇上拉来孩子们的新年礼物,一直分发到下午三点多。虽然没能和前来给他送年的女婿女儿团聚,但他看着新年圆梦的留守娃们那高兴劲,心里说:值!2013年,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来学校看望了留守儿童,对学校的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每逢二月二,他都从家里拿来大豆、花生、糖,与孩子们一起炒糖豆;三月三,他带领孩子到大自然踏青寻梅赏花;每逢端午节,学校买来糯米、大枣,他带领孩子们上山采来菠萝叶,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他把老游戏引入课堂,通过编剧本、拍剧本、演剧本、做游戏,把学生从显示屏、手机网络中拉出来,奔向阳光绿树下群聚撒欢,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给留守儿童过生日,他组织孩子们一起庆祝。学生刘洋的父母都在青岛打工,放给80多岁的爷爷看管。有次突患重感冒,他立即把孩子送到了卫生院,孩子一连挂了3天的吊瓶,他一直为他送饭、看护他。医生了解情况后,连声说:“我还以为你是孩子的家长呢,你们老师对学生真好!”
岱庄村的李圆圆,爸爸和妈妈都是哑巴,都在临沂打工,把她和妹妹留在奶奶家。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常到她家里开导她,每年的希望工程救助款都亲自送到她家,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只要有外出活动,都叫上她。她由一个不爱说话、自卑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活泼大方的姑娘。她奶奶见人就说:“俺孙女多亏了王老师啊!”
寒暑假、双休日,他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有个叫赵雪的孩子,6岁失去爸爸,妈妈抛弃了她,跟姑姑一起生活。从一年级开始,他经常资助她,还帮她申请了爱德希望工程,每年资助1300元钱。在学校,他给了她父亲般的爱,她的生活几乎由他承担,有什么烦心事都愿意跟他说,把他当作爸爸。2011年,教师节那天,他到赵雪家家访时,不幸被村子里的狗咬伤,在打完狂犬疫苗时,天下起了大雨,由于路上积满了水,一不留神连人带车跌倒了,大半个脸被擦伤。回到家里时,脸已肿得老高,眼睛也肿成了一条缝,妻子和孩子看到他伤成这个样子,都心疼得直掉眼泪。
他时常说:在学校干好是一天,干孬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干好呢?!他用自己的大爱换回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据统计,近年来他与爱心人士携手,已先后帮扶孤困学生6000余人。
敢为人先,用心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在孩子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孩子王”和“点子大王”。他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精心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创新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然后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自己命名。一次,他和孩子们在城子北山开展实践活动,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形状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如获至宝。他引导孩子们为这块石头命名为“中华石”,并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他心中”主题班会,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刘婷婷同学捡到了一块像小脚的石头,孩子们围在一起给起名儿。以前她见过村里老奶奶裹过的小脚,就脱口说:老奶奶的小脚!大家一致赞同。他趁机让孩子们探究起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从石头上得到启发,体会到新社会的优越感。
山里村民用来烧火做饭的树根、树楂子,同样拥有神奇的艺术价值。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刻、削、打磨,自主命名,创造出了“雄鹰展翅”、“黄河象”等许许多多形态万千的根艺作品。根艺作品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萌发了他们的创造激情。
2001年,他在集市上发现卖枫叶蝴蝶卡片的,很美,当时就来了灵感。回来后,他结合自己设计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卡,引导孩子们开始创作树叶标本卡,指导孩子们利用自然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拼凑出精美的图案,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他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巧制作”活动,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
1987年,他创办“柳笛”校刊,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其中有5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有10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14年《柳笛》被评为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在学校,他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等展馆,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听了他的经验介绍后鼓励他说:“只要是学生喜欢的事,你就大胆地去干!”于是,他让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了孟良崮红土激励我、红嫂精神代代传等数以千计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把爱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脚踏实地,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1979年,王绪堂高中毕业,1982年担任村团支书,1985年因村小学缺老师,村里就推荐他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把孩子们教出个样子来。
他参加了两个中师函授,两个高师函授,每年都坚持写几万字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笔记,其实想法很单纯,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的第一年,所教的五年级毕业班,成绩名列全乡第一。后来又连续送走了9个毕业班,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9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考入费县师范民师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岱庄小学任教,因为他能吃苦,又爱动脑子,从2000年开始,校长让他兼职学校德育干部,同时做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语文教师、图书管理员、档案员、信息宣传员,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平时走起路来总是小跑,有时累得头昏脑胀,有时吃饭时攥着煎饼睡着了。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但他觉得很充实;孩子们都愿意接近他,跟他说知心话,他觉得很幸福;同事们都愿意找他帮忙,他觉得很快乐。
为不耽误上课,很多夜晚他跟妻子一起到地里追肥、浇地,村里很多人都不理解。1988年秋的一天,临近中午,天下起了雨,妻子把大哭的女儿锁在家里,心急火燎地去抢收瓜干,但大部分瓜干还是没能收起来被雨水淋烂了,一季的收成化为泡影。女儿在四岁的时候,就帮着妈妈种花生,一个点种,一个铲窝,一天一亩六分地呀,那个时候,妻子多么需要丈夫,女儿多么需要爸爸呀,但他还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1995年,在儿子出生一个月时,妻子为了不耽误他教学,坚决不同意他做节育手术,自己争着去做了结扎手术,本来身单力薄的她,从此落下了久治不愈的炎症,有时肚子痛得死去活来,到县城、去沂水、下临沂都没有治好。又加上她有心脏病、腰间盘突出、椎体滑脱等病症,不能干重活。2013年麦收,当他听说她跪着割小麦时,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阵酸楚,她是为了不让他给孩子误课呀。至今,他家里也没能攒下几个钱,除了一台旧电视机、一个大衣橱和一辆旧摩托车外,再无别的现代家具,有的只是装满书的柜子、箱子和书架。虽然生活不宽裕,他也很少帮上家里的忙,妻子不但没有埋怨他,还对他说:“你一个月的工资顶上咱家一年的收成,教不好学咱有愧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给了他工作上无限的动力……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年来,他辅导的林凤娇等十八位同学分别获市县科技创新小能手奖,张芳雪、刘燕发明的《日晷》获省级小发明奖。所负责的工作连续16年荣获市、县少先队德育工作红旗单位。先后荣获市、县优秀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他主持的省市级科研课题有三项获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09年10月,他以全省唯一的农村教育工作者身份,被省人社厅、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联合表彰为“第五届山东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记二等功,并作了典型发言。会后省政协主席刘伟握着他的手说:“你是沂蒙老区来的典型,不容易,真不容易。”
2013年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专程采访了他,两会期间曾连续以《沂蒙“柴哥”王绪堂:石头树叶也育人》、《教孩子“摘苹果”的山村男教师》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教师节期间,他代表山东最美乡村教师,到北京参加了“爱•责任•幸福”最美乡村教师日活动,在鸟巢、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里,向与会代表介绍并展示了孩子们创作的树叶标本卡和奇石作品。同时,为学校获得5.5万元的幸福礼单。2014年暑假,他参加了《中国火炬》创刊评刊20周年座谈会,以《沂蒙山里娃石头树叶皆育人》为题,作了10分钟的典型发言,还把孩子们的树叶作品现场赠送给了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受到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受他的感染和影响,他的女儿也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沂南二小,2015年,他的家庭荣获临沂市十佳“教子有方”最美家庭,2016年荣获 “山东省第一届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及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对他的事迹作了宣传报道。
王绪堂在给留守孩子赵磊做心理辅导--心与心的交流
沂蒙精神进课堂--课堂搬到大山里
祖国在我心中--欣赏中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