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做好涉水文化遗产发掘保护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以专业战胜困难

··

  4月1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启航新征程 文旅话开局”主题融媒访谈节目第六期节目启动录制,本期节目邀请到的是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

  大众网:我们了解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刘主任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中心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都有哪些收获呢?

  刘延常: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2015年正式成立,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独立的省级水下考古研究机构,隶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为全额拨款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定位是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中心成立后及时制定“十三五”规划,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几个方面入手,形成了我省首个系统、全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点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方面,我们先后调入和培养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4名,目前具有全国水下考古资质人员5名,其中2名具备技术深潜60米和潜水长执照,最近又派出1名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技术双瓶专业培训。

  第二点是技术装备方面,我中心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采购专业海洋探测设备,包括多波束三维探测声呐、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海洋磁力仪、水下机器人、水下专业照相机、摄像机和潜水装备,已经组建成全国首支水下考古物探团队,能够独立开展各项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同时也不断加强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形成国家与地方强强联合,不断深入开展各项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研究。先后参与了“经远”舰、海南省水下调查和宁波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获得了重要发现。目前,我中心已经完成省内全部11名水下考古队员的潜水装备配置,实现潜水装备固定到个人。

  第三点是课题申报与研究方面,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829万元、省级专项资金834万元,申报了《文旅融合视野下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4项省级文物保护课题,获得两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关于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规划建设调研报告》获得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第四点是构建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体系方面,为更好地开展相关水域的水下文物遗存、海丝、海防、古港口、古河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承担地方基本工程建设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我们积极谋划工作站布局,包括2016年成立的山东省水下考古日照工作站、2017年成立的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2018年成立的山东省水下考古泰安工作站、2020年成立的山东省水下考古潍坊(昌邑)工作站。目前正在协商洽谈在与青岛市黄岛区、烟台市蓬莱区、东营垦利区、济宁微山县建设新的水下考古工作站事宜。同时,我们将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国家水下考古北海基地(青岛)的相关工作。

  第五点是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方面,编写完成《2018年滨州市滨城区马坊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2019~2020年利津县铁门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报告》等5篇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了《海岱遗珍》、《海岱丝语-“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论文集》两部专著,发表了《从陆地走向海洋-水下考古在海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中的作用》等10篇研究文章。

  第六点是合作研究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与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乡土建筑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物勘院、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和沿海地市文博单位合作。中心组织举办了“一带一路与山东”、“考古学视野下的港口与码头”、“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泰山文明”3次学术研讨会。

  第七点是完成的主要工作。首先我们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8项:东平湖及其淹没区水下考古调查、庙岛群岛南五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庙岛群岛南北隍城岛及老铁山水道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日照桃花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威海湾1号甲午沉舰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山东省古港口遗址调查(渤海沿岸海港调查)、日照东港区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山东省明清海防遗址调查研究项目;完成省级重点项目3项:梁山吴庄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威海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陆地调查、荣成海港调查;完成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置的本级经费课题3项:庙岛群岛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威海湾清甲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威海湾1号清甲午沉舰第一期水下考古项目;完成配合基本建设水下考古工作2项: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港水下考古调查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斋堂岛水下考古调查。

  另外一个工作亮点,是我们组建的物探技术团队,具有了水下探测能力,完成了省内首次配合基本建设的水下考古工作—青岛琅琊港和斋堂岛码头扩建项目,这标志着我们具备了驶向海洋开展基建考古工作的能力,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大众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水下考古无疑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刘主任能否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水下考古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呢?

  刘延常: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流程和田野考古类似,分为调查、探测、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但是在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特别是涉及到水下发掘工作,这是在一个人类陌生、无法脱离专业设备而生存的环境中去获取考古资料和信息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前期资料搜集阶段,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前期准备工作。做这些前期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水下遗产点的可信度增强,分布位置范围缩小,这样便于我们开展下一步水下考古物探扫测,范围缩小,水上和水下的工作量和时间就会减少,这样既保障安全,工作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所以说,简单归纳水下考古流程就是:第一步,搜集水下点线索。从文献、各类地方志;另外从渔民手中搜集水下挂网点,然后再到现场查看海况信息和环境情况,例如礁石区域,特别是暗礁区域,潮汐落差较大海域,海流杂乱较急等等,都是具备沉船海况情形。第二步:开展水下考古物探扫测。一般采用全覆盖三维探测,多波束探测海床表面三维情况,侧扫声呐分辨海床起伏物质地和外形情况,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海床以下淤泥中掩埋物情况,海洋磁力仪探测海域内具有磁性遗物遗迹的分布位置等等。第三步:开展潜水探摸工作,派水下考古人员携带潜水装备到发现的水下疑点,进行触摸观察、水下摄影摄像,绘图,采集标本等等工作。发现遗产点就会对其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做好相关调查资料的补充。第四步:开展具体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对所有发现的水下遗产点进行发掘,仅限于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保风险较大的遗产点采取主动发掘工作,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原址保护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基本理念。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时,文物保护、研究等工作一直会贯穿于各个环节中。只有完成发掘工作,最后的保护和展示利用等工作才可以后续进行。

  水下考古最大的困难点就是前期资料的搜集阶段,特别是水下疑点线索的可信度。我们从渔民手中搜集到了上千个挂网点或钓鱼点位置,但是在后续几次探测中,排查了大量无用点,即使我们扩大搜索海域,结果往往都是一样。另外,很多钓鱼点都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所以很多渔民一般闭口不谈,这些钓点一般具有重要的线索意义,很多情况下属于沉船点。

  大众网:我们了解到,水下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考十一个证书,且对于全国来将,持证的水下考古工作者也很是稀少,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为一名水下考古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吗?

  刘延常:目前主要的培训是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筛选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想成为一名水下考古工作者,首先一般都是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田野考古能力和研究水平;然后就是个人身体素质,比如体检合格,特别是心肺功能和无传染性疾病,游泳200米,憋气潜泳和踩水等都要会。当然,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也比较重要。

  大众网:咱们省内的水下考古有没有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项目,您能为我们讲解一下吗?

  刘延常:印象最深刻的水下考古项目有两个。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项目是我们中心刚刚确定发现的“威海湾一号清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项目,这个项目我们持续开展了4年。从2017年开始,我中心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在更名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委托,开展威海湾清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我们将威海湾内重要区域进行了全覆盖式探测,最终发现了疑似“定远舰”沉没点的迹象,将范围从一片海域缩小到某个具体的点上。

  2018年我们重点对这个点进行了水下考古试掘工作,由于疑点掩埋于泥下2-3米深,我们的首次试掘在疑点中心位置清理了一个5米×5米的范围,由于海底都是淤泥,所以清理至底部3米深后,平面仅暴露出1米见方的工作面,在这暴露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木构件、铁构件和煤块等等遗物,抽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子弹壳和炮弹引信,基本确认了这个疑点属于战舰,从发现的子弹壳和炮弹引信,也与甲午时期北洋水师使用的一致。当然,此时我们心里基本就确认了这是定远舰,但是限于考古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们还是要寻找更多的直接证据,这就有了2019年定远舰的首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这次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发现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块装甲板,装甲板的尺寸和当时清政府与伏尔铿(keng)造船厂造船合同里面对定远舰装甲尺寸基本一致,这也是我们最终确定定远舰性质的最直接的证物。

  2020年必定是定远舰不平凡的一年,从工作方案的开始设计到具体操作实施,我们水下考古工作队都始终抱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打捞装甲板!现在回想一下这项工作真的是非常艰辛,过程十分曲折。打捞方案一次次的修改,打捞工作时刻都在有各种异议,有关领导和专家都对此高度重视,为此我们经过详细设计,并邀请了专业的打捞工程师进行方案完善补充等等。最终我们通过了多方面的专家审核,将打捞任务最终坚持下来。随着9月17日傍晚装甲板的出水,我们高悬的心终于放下,真的如释重负的感觉,起码对我们这几年的水下考古工作有了一个交代,也能让大家近距离触摸到、看到曾经辉煌的“亚洲第一舰”。

  印象深刻的另一个项目是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这个项目按照工作方案,找到了一战时期的这个沉舰,前后经历了大概有五十多天的时间,以前就搜查过这个沉舰的资料,并且物探扫测点的时候跟我们当时查的档案资料的图标就差几米距离。在开展这一项目的过程中,一开始遇到了一些困难,又因为这个地方深度比较大,需要用高氧潜水,还有这个能见度不是特别好,也就第一天下水的时候能达到了2米多,之后基本上就在20到30公分,从出水的文物看,是很幸运的,发现了带日本字的钢板,查阅资料发现这是日本的一个人名,还发现了一个带底火的炮弹壳,也就是说他是被别人攻击沉海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前后大概有40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大众网:据了解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也参与过全国其他省市的水下考古项目,您能为观众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延常:全国水下考古是一盘棋,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各省的水下考古技术人员每年都会交叉外调协助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我中心人员每年都会有外派协助项目,我们曾协助海南开展过水下调查和西沙群岛调查、参与过福建平潭水下考古调查、广东上下川岛水下考古、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浙江舟山水下考古、辽宁致远舰、靖远舰等甲午沉舰水下考古。5月上旬,我们就安排物探人员前往福建帮助做水下考古物探工作。

  大众网:您认为水下考古工作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刘延常: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扩大,将考古研究领域扩大到了水下,提升了文物保护与学科发展理念,我们能够为推动考古学科发展、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为海疆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文化带的建设,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贡献我们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力量。

  山东水域环境多样,水域面积广,是海洋大省,又有发达的内外流水系。海岸线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7市33个县区;黄河横贯山东9市25县,全长628公里;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5市18县,全长近570公里;内陆湖泊水库众多如微山湖、东平湖等。山东历史水系复杂,涉水用水治水历史悠久,水韵深厚,丰富的水域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山东厚重的涉水文化遗产。

  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摸清资源,开展历史水系变迁研究,梳理形成涉水文化资源体系,建立涉水文化遗产数据库,为科学有效开展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阐释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开展海洋、海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码头、盐业考古研究、东北亚文明互鉴等课题研究;对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大众网:“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有哪些规划呢?

  刘延常:针对学科发展需求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部署,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突出中心的水下考古研究定位,推动考古学科建设,形成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体系,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探索水下考古学科建设。水下考古环境复杂,不同于田野考古,目前水下考古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十四五”期间,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技术路线,探索水下考古操作规程,主动参与国家水下考古领域行业规范、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水下考古学学科理论体系。

  二是做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础工作,摸清我省涉水文化遗产资源家底,划定相关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推进山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文件颁布实施。

  三是以课题统领水下考古工作。用好齐鲁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涉水文化遗产,围绕中心,积极策划申报研究课题。重点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鲁西堌堆遗址研究;围绕国家安全观教育,开展“甲午沉舰”、胶东和渤海革命文物保护片区相关课题研究;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划开展运河重要港口、码头、闸口课题研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策划开展山东近海古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庙岛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等课题项目。出版“山东水下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及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四是加强出土出水文物保护。强化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制定考古现场出土出水文物保护预案,落实保护措施,第一时间保护好文物。注重文物后期整理与保护,建设相关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文物库房。

  五是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坛”,加强与省内外同行联系,提升水下考古学科与学术发展水平;牵头成立“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组织徐福文化研究和鲁、日、韩古代文化交流研究活动,促进东北亚文明比较和文明互鉴研究;适时召开山东海疆、黄河、运河沿线相关市县涉水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议和相关学术研讨会;出版“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系列书刊;发表水下考古研究成果,采取多种方式阐发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积极开展现场公众考古宣传,水下考古成果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等。

责编:马梦瑶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