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张培信:是情怀,更是责任所在

··

在无影灯下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在门诊、手术室、病房之间来回奔波,时刻将病人挂在心上……今年58岁的张培信是城阳人民医院胸心外科的大夫,也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党员,自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他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并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踏入医学院第一次宣读医学誓言到如今30多年过去了,张培信现在每次读到这句话时,心里仍会为之激动,油然升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是患者的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需要不停的学习才能进步,而患者是最好的老师,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最好的治疗。”多年来,他一直用这句话激励、督促自己。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手中有“绝活”,创造“心”奇迹

心脏手术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里难度最大的一类,医生打开患者的心脏之门后,就没有“回头路”,而且手术过程中不能依靠机器,全靠医生的一双巧手和速度,要想保住患者性命,只能成功。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胸心外科医生,可谓历经重重磨炼,不仅要经历比一般医生多好几倍的培养周期,还要知识面广,胸心外科手术涉及心脏、肾脏、肺、消化道等多个器官,还需要医生熟练掌握内科知识。

当医生说不辛苦是假的,加班、熬夜……在种种高负荷压力下,张培信却初心如故,将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使命与信仰。

2021年2月的一个深夜,一年轻人发生严重车祸,心脏部位受损,送到医院时已经进入休克状态,医院值班人员紧急联系张培信,了解情况后他立即开车往医院飞驰。时间紧急,到了医院门口张培信顾不上找位子停好车,就直接冲进抢救室。心电监护仪有节奏的发出滴滴声,无影灯下他手握柳叶刀,麻利准确地打开一条直通心脏病灶的“通道”,在密如蛛网的血管中,精准判断出血口的位置,快速用手按压伤口止血,再施以缝补手术,近3小时后手术结束,患者转危为安。

一直以来,张培信坚持“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术后第二天,担心病人用药会有突发反应,从早上到晚上下班,他基本上每隔半小时就去病房走一躺,密切关注变化,随时调整用药,将一位医生的细致展现无遗。后来这位患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健康出院了。“有别于其他疾病,胸心外科患者手术后病情瞬息万变。比如,心脏病患者手术后很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严重并发症,死亡仅需几分钟,看到患者在我的帮助下重获健康,是我最欣慰的时刻,感觉一切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张培信坦言。

是责任使然,也是情怀所在  

张培信多年的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肺癌患者,每次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脸上痛苦的表情,他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为此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患者身上。

李先生60多岁了,有着多年的抽烟史,出现咳嗽、痰里有血丝症状两个月后,他到医院检查,在左肺检查出6公分大小的肿瘤,面对该情况一家人慌了神。多次求医无果后,经朋友介绍李先生来到城阳人民医院就诊。张培信检查后确认李先生的肺部肿瘤属于中期肺癌,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肺癌,但由于他年龄偏大,并且属于中央型肺癌,与肺门大血管粘连比较紧,有术中大出血危险。

为早日解除李先生的病痛,张培信将他收治入院。“为保证手术安全,考虑到李先生的特殊情况,我们科室组织多次讨论,制定了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李先生的左肺切除手术很成功,住院几天后便出院了。事后,参与的医护人员把这场手术形容为“惊心动魄”。“与张主任共事多年,他对自己、对救治病人的要求都很高,他是科室的定海神针,是大家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再难的手术,大家都能沉着冷静的去对待。”面对同事的评价,张培信却这样说道,“挽救一条生命,就是守住一个家庭,负重前行是责任使然,也是情怀所在。”

多年来,张培信用一颗仁心和对事业的满腔热忱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锦旗,橱柜里也塞满了感谢信,他还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最令人放心的医生”。30多年如一日,张培信对医术精心钻研,步履不停,忙碌不止,只为给患者构筑更安全的生命防线,守望着一位党员的初心,践行着一位医者的誓言。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