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 百姓安居乐业 邹平创新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钰晗 通讯员 张圣 刘志勇 滨州报道

  近年来,明集镇涵盖生产、销售、服务等完整链条的环保设备产业日渐壮大,目前发展为拥有350余家个体户的行业联盟,户均年销售突破300万元,吸纳农民转移就业4000人,已然成为明集镇现代化的增收引擎。

  “传统农业一直是我们镇的主导产业,随着全镇土地整建制流转后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实现智慧稳增,大批农村劳动力也得到释放,转移就业需求剧增。”明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婧祎介绍说,近两年,邹平市实施了产业强镇计划,倾斜的发展政策和鲜明的产业导向让明集镇原本不强的工业顺势发力,发展起中小企业1000余家、个体工商户1700余家,日益增强的市场活力成为承载15000余名农民转移就业的强力支撑。

  产业集群发展,让百姓增收“有业”

  位于鲁中地区的县级市邹平,已连续16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是传统的工业强市。但根基雄厚的工业经济一直在中部城区及周边聚合,外围城镇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主导产业发展的土地和空间“瓶颈”日渐突出。同时,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深入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他们中大部分选择到中心城区就业创业,人口“半城市化”和农村“空心化”困境愈发明显。

  近几年,邹平市将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全域承载的突破口,绘就了南山北水小城镇规划“一张图”,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各地特点,大力实施了产业强镇计划。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2020年,邹平市落实新增土地计划指标的50%进入城镇,出让工业用地568亩的85%、“标准地”245亩的90%、建成标准厂房50万平的40%全部用于支持城镇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园区就是抢抓全市打造世界铝业基地核心区机遇成立并发展起来的,现在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家级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中园。”邹平市长山镇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办公室副主任房军说,3年来,园区入驻企业40家,其中高端铝项目26个,园区总产值超过200亿元。长山镇是邹平市最先崛起的产业强镇之一,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就是长山镇积极承接铝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强镇建设而重点打造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像长山镇和明集镇一样,在邹平市精准布局的强力引领和主导产业的“旋涡”拉动下,其余9个镇都找准产业定位、全面起势,民间投资活力被有效激发,主导产业具备全域空间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至328家。2020年,入选中国县域工业、创新、经济竞争力、未来投资潜力和营商环境百强。同时,在邹平市,新型农业经济体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更加高效,亩均增产10%、增收200元以上;南部山岳文化和北部沿黄生态旅游品牌更具影响力,年均旅游人数达到3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

  “我们围绕西王、三星2家食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的食品粮油产业,现在‘一粒玉米’可以产出玉米油、葡萄糖、果糖、饲料等十几种产品,年可加工玉米400万吨、集约化规模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玉米油年产量达30万吨、药用葡萄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邹平市韩店镇党委书记邢锦凯介绍,“一粒玉米”撬动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变革,辐射带动韩店镇及周边300万亩玉米、60多万农户进入深加工产业链,年均增收近6000万元。

  强镇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农民就地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承载。当前,邹平市近20万农民走出乡村、就业创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居山东前列。“截至2020年,我们园区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人数达到了6000人,人均工资达到了3500元,为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提供了可能。”房军说。

  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让百姓安居“有家”

  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和镇驻地集聚是客观规律,在全域产业强镇格局的有力带动下,邹平市人口格局迅速重塑,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安家置业的愿望不断增强。“邹平市立足城镇发展实际和群众期盼,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大企业和富裕村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边远村向镇街驻地适度集中,逐步实现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邹平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住建局局长张斌说。

  近3年,邹平市在充分尊重和顺应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城镇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4个,惠及27个村庄、近6200户、2.2万民群众,所有项目全部经村“两委”会、村党员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大会讨论研究通过,规划方案和建设环节全部透明、全程公开,切实做到了坚持整村土地流转为前提、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有序稳妥推进、坚持群众满意的“五个坚持”。

  在所有社区的规划选址上,邹平市全面坚持民意至上。所有规划建设村庄优先选择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最好位置,真正把最佳位置留给群众。“我们的新社区建在了湿地公园附近,群众不但到镇上工作更加方便,居住环境也得到质的改善。”明集镇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波说。明集镇在镇驻地重点打造了510亩的明湖湿地公园并将近几年实施的3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安置在公园周边。与明集镇一样,韩店镇禾合湿地公园、青阳镇醴泉公园、焦桥镇胜利河风景区等都作为了新社区的首选地。

  在所有社区的户型设置上,邹平市紧盯群众不同需求。新规划社区通过设置基础户型、大户型、小户型、子母户型等多种户型,让选择基础户型群众不需缴纳费用、选择大户型的群众仅需缴纳一定成本、选择小户型群众可以享受部分现金补偿,全方位满足了群众的不同需求。“选房时,我选了子母楼,这样我们老两口跟孩子住对门,一家人既能住得近,方便看孙子、互相照顾,又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明集镇南宋村村民宋景岗高兴地说。据了解,南宋村结合村内实际,设置了140平、120平和130+70平的子母户等多种户型,有60余户村民选择了子母户,宋景岗就是其中之一。

  在所有社区的服务配套上,邹平市全面实施统一规划评审。通过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所有新社区同步配建老年公寓、公园、卫生室等公共设施,超过3000人的新社区全部配套幼儿园,让孩子们可以就近受教育、老人就近养老,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皆有所乐在新社区中落到实处。“小区门口就有超市和门诊,买东西、看病都很方便,我没事的时候就下楼溜溜弯、下下棋,感觉比城里都好。”牛家村村民段其刚指着他身后的小区高兴地说。

  截至2020年,邹平市已累计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97个、惠及农村群众8.4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有力解决了人口的“半城市化”和农村的“空心化”困境,全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并达到了65.6%、居全省县域第三。同时,邹平市通过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6000余亩,为城镇的长远发展留出更大空间,实现了城镇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完善便民的配套服务,让百姓生活“有温度”

  随着以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城镇区域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形成,成为城市对乡村辐射带动的强力枢纽,二元结构逐步化解,更多群众能够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近年来,我们把城镇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全域推行初中向镇驻地集中、小学和幼儿园向社区集中,全面实现寄宿制学校城镇覆盖和农村小学生免费乘校车。”邹平市教体局局长王拥军说,城镇年均教育投入达5.4亿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的45%;城镇普惠性幼儿园达到41处,占全市的52%;学位达到2.7万个,农村学校名师岗位78个,比城区高出近30%;农村学校名师岗位人均每月奖励2000元,比城区名师岗位高出1000元,有力保证了城镇教师待遇和优秀教师数量。

  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邹平市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带来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顺应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群众需求变化,邹平市坚持各项政策向城镇倾斜,推动城镇各方面服务配套更加便民完善。截至2020年,城镇年均医疗投入达1.6亿元,占全市医疗总投入的27%;城镇年均招聘医疗从业人员33人,占全市总招聘人数的86%;城镇医疗从业人员人均工资达到10.5万元,比城区医疗从业人员高近20%;拥有医疗床位973张,占全市的28%,“小病不出镇”深入推进。同时,完成农村改厕9.4万户,城镇实现100%覆盖;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3万户,城镇实现100%燃气接通;农村饮用水两年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城镇100%用上放心自来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84公里,占全市的95.9%;终点到村的镇域三级公交线路设立78条、1240公里,涵盖所有858个行政村;4G网络实现无盲区覆盖,城镇实现光纤入户普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提升城镇服务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均衡优质资源配置,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全域城镇化品质、内涵、规模得到更大提升,让有家有业有温度的新型城镇化惠及更多群众。”张斌说。

责编:李金宗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