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特斯拉”们的摄像头
··
4月7日,特斯拉就“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控车主”引起广泛关注一事,通过微博回应称其车内摄像头在中国市场没有激活,并表示即使在已激活的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
同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
“特斯拉的摄像头”如何处理,可能成为一个标志。
首先,一边是鼓励发展智能汽车的新趋势,一边是个人隐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取舍?
迎接新趋势不意味着要牺牲隐私。划清红线,让车企正确使用数据、加强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是关键。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已经明确要求车企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下一步,还需监管和企业不断细化举措,夯实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具体来说,车企应该对车内摄像头收集的全部内容做出尽可能详尽的说明,并告知用户,让用户详细知情且容易关闭。此外,还应详列负面清单,如除了安全气囊弹出后触发相关功能的情况以外,使用广角拍摄车内情况要经过用户同意,车内拍摄信息不能“零门槛”上传到云端等。
其次,科技巨头入局,一方面能加快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它们利用技术优势僭越隐私红线的行为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如何平衡?
尽快立法,让大数据回到为用户服务的正轨。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信办透露,目前正在加紧制定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来将在法律层面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顶层设计密集布局,释放制约监督信号。智能网联汽车不能再走“刷脸”过度收集信息的“老路”,一直等到“偷脸”成风才踩急刹车。车企技术创新的真正机遇在于满足用户对于先进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保证车辆安全便捷行驶以及发生事故时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而绝非让科技“监控”用户。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