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蹈剧场中,同昆曲“游园惊梦”,与京剧交汇《三岔口》
··
用点线面的结构在舞台上“搭”出一个写意的戏台,以昆曲为引,按“梦”索骥完成自我的追寻;这是舞蹈剧场《2月3日·晴》的别致;取京剧《三岔口》之意象,提炼古典韵味,展现人们站在人生路口不同的选择和取舍,这是舞蹈剧场《三岔口》的用心。
三岔口3_副本.jpg
图说:舞蹈剧场《三岔口》 官方图
近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相继上演的舞蹈作品都与传统戏曲相关,年轻的创作者们从“百戏之祖”和国粹中获得的灵感和能量,赋予舞蹈剧场崭新的样式。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汲取”不再只是水袖、身段等戏曲元素的拼贴,而是挖掘传统戏曲里中国文化的内涵,用年轻的眼光注入全新的思考。
舞蹈剧场里的“惊梦”
舞蹈剧场《2月3日·晴》原名《游园惊梦》,乍听这名字,脑海中不免浮现“杜丽娘”跳起现代舞的场景,幸好,这一昆曲《牡丹亭》中最姹紫嫣红的段落,并非被“简单改编”。这部极具现代质感的舞蹈剧场,既没有“化着戏妆、贴着片子”跳舞的“杜丽娘”,也没有甩水袖,制作人及主演张娅姝选取的是“游园惊梦”的魂。
2月3日晴 (4)_副本.jpg
图说:舞蹈剧场《2月3日·晴》 官方图
如果说《牡丹亭》中《游园惊梦》讲的是“为爱可以生,可以死,可以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爱情传奇,那么舞蹈剧场《2月3日·晴》则是寄托舞者对梦想的追寻。虽然剧中运用了昆曲的唱段,但那悠悠的水磨腔在这场“舞之梦”中仅仅是一个线索,“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那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当你听见那让人慢下来的昆曲,就知道已然‘入梦’了。”
张娅姝的这部作品,被视作向皮娜·鲍什等前辈舞蹈家的致敬之作。“舞蹈剧场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并不仅仅是现代舞,场景或戏剧都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选择《游园惊梦》为题,张娅姝说:“舞蹈剧场毕竟源自西方,我们要做自己的舞蹈剧场,自然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要注入东方哲学和思考。”
张娅姝和《游园惊梦》的相遇,源头可追溯到孩提时代。小时候她在排练厅练舞,楼下就是无锡市锡剧团,里面的演员都会唱昆曲,用昆曲来打基本功,“耳濡目染,听得多了,自然入耳入心。”学中国舞出身、又对舞蹈剧场有无限想象和抱负的张娅姝说:“中国舞、现代舞或是舞蹈剧场,都只是艺术载体,我们在其中注入的东方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2月3日晴 (10)_副本.jpg
图说:舞蹈剧场《2月3日·晴》 官方图
传统戏曲中“寻根”
借京剧传统经典之意转绎古典语汇,以一斗笠、一行人,呈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舞蹈剧场《三岔口》的创作理念和《2月3日·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融合戏曲意象与古典舞身韵,将京剧中的武术动作融入其中,将“武戏”变为“舞戏”,以此延伸出更具当代意味的思考。
作品淡化了京剧中的人物形象,以舞蹈剧场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讨论关于选择的问题。编导饶宇弘借“三岔路口”之意,呈现出普通人被生活推向三岔路口时面临的选择:“当抉择来临,我们是否能做到本心相照?当我们驻足、徘徊,我们拼命做出的选择,展现的正是人生百态。”
三岔口4_副本.jpg
图说:舞蹈剧场《三岔口》 官方图
舞台上,斗笠意象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而写意山水画般的简约舞美,古琴、晨钟、中国鼓、铜锣等中国传统民乐器的使用,也让这部扎根于传统,却不局限其中的舞蹈剧场别出心裁。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是当代的,古典写意的呈现却是传统的,两者结合营造出简约而写意的剧场空间,亦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