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为烈士守陵27载 老兵有个不肯放下的“执念”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摄像 张波 程国闰 通讯员 张帆 陈方波 莱阳报道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从今往后,我张术河也是党的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
——张术河写于1983年8月1日入党当天
今年,是58岁的张术河在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工作的第27个年头。从壮年儿郎,到年近花甲,张术河奉献半生,作为“守陵人”,默默守护着2728位烈士英灵。在这3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他熟记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擦拭过每一位烈士的墓碑,为烈士祭扫、寻亲,27年如一日。
坚守 | 万余个日夜的守护,他是2728位烈士的“亲人”
1983年的建军节,正在某海岛部队当兵的20岁小伙张术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他在自己1寸照片的背面郑重写下了46个字:“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从今往后,我张术河也是党的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
带着这铁骨铮铮的承诺,退伍后的张术河来到了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从1994年至今,一干就是27年。张术河说:“前十几年一直是我自己在这儿,一开始心理压力也很大;后来我就想,革命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也是个老兵,他们就是我的老战友,我怕什么呢?”
定下心来的张术河说服了家人,放弃在城里舒服的居住条件,一家三口搬到陵园里居住,常年与烈士为伴。在张术河的影响下,园里长大的儿子从小就立下志向——保家卫国,长大后毅然参军入伍。眼看儿子一步步成长起来,张术河却驻守陵园从未离开。
坚持 | 半年磨坏一双鞋,用辛勤付出为烈士营造优美环境
在烈士陵园的这27年,张术河的每一天都是从凌晨5点开始的,严寒酷暑,风雨无阻。“要做的事可多着哩。”正如张术河所说,杂草长出来了,他扛起铁锹清理;树枝长乱了,他抓起剪刀修剪;石碑落灰了,他拿起抹布细细擦拭;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每天常规工作结束后,他还要到陵园内外巡逻检查,夜间还要再巡查一遍。
“老了,体力真赶不上年轻时候了。”刚巡山回来的张术河双手撑着腰感慨道。他常年穿着同样制式的作训鞋,每天行走在这3.2万平米的陵园里,平均半年多就要磨坏一双。而这一双双磨坏的作训鞋,换来了整座陵园的干净整洁。
“一开始都是泥地,哪有这么多树呀、花呀。”张术河心疼烈士们,为了让烈士长眠之地有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他亲手种植松柏、竹子、龙槐等树木8000多株,冬青、菊花、迎春花、月季花等花草1万余株,铺设草坪1000余平米,并多方筹措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美化、绿化、道路硬化等。如今陵园内外环境焕然一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为前来祭扫悼念烈士的人们营造了优美的环境,使烈士陵园建设步入园林化、公园化轨道。
执念 | 为26位烈士找到亲人,退休后想继续守护这片净土
天天陪着烈士们,张术河对他们有了深深的感情。“750位有名字的烈士、1978位无名烈士”,这样的数字,张术河张口就来。烈士们叫什么名字、怎样的生平、葬在哪个位置,他也熟记于心。
“我是真希望他们都能找到家人啊!”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心愿。这是27年来,张术河的执念。2000年,他依照每位烈士的名字和所葬位置,画下一张陵园平面图,以便烈士后人查找。2006年,他又把内容进一步丰富汇集成“手抄本”,本子里面所记录的内容,都是他趴在一个又一个墓碑上,一字一句抄录下来的。
“烈士家属们的迫切心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谈起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寻亲”经历,张术河打开了话匣子,“2006年,为寻找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中负伤回国治疗的父亲宁致祥,四川成都的宁交龙三次到莱阳。我前后三次陪他到莱阳干休所、145医院、沐浴店镇鹤山后村了解情况,帮助查找,我们都没有放弃。”最后,他们终于得知,宁致祥负伤回国后,因伤口感染,医治无效不幸牺牲,当时葬在莱阳沐浴店镇鹤山后村,后来随着莱阳驻军145医院迁到莱阳吴格庄村,宁致祥烈士的骨灰便迁葬到了莱阳烈士陵园内。“当时,骨灰坛外面的标签已经脱落了,后期打开盖后,才找到了宁致祥这位烈士的名字。”就这样,27年来,张术河先后帮助26名烈士亲属圆了“寻亲梦”。
明年,张术河就要退休了,但陵园里750位有名字的烈士中,仍有300多位烈士没能找到亲属。他说,这是他心头一块“落不了地”的石头。“退休后我想继续守护这片净土。”谈起未来打算,张术河话不多,但动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