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封信万里路他为39位烈士找到家

··

  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张和庄烈士陵园里 沉睡着170位烈士,其中有136位是无名烈士, 十几年来“守陵人”张景宪——千封信万里路他为39位烈士找到家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蒋鑫

  牺牲70多年后,烈士施明山的墓前,终于迎来了亲人。

  3月31日,烈士施明山的侄子来到位于菏泽经济开发区佃户屯街道的“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张和庄烈士陵园”,将一捧土撒在了施明山墓碑前,哭着说:“叔,爷爷给您盖了房子,如今老房子歪了,但地基还在,根还在,家还在!我抓了一把地基的老土给您带来,您终于可以回家了!”

  一旁的张景宪听着老人的诉说,难过的同时也感到欣慰。“这是我为第39位烈士找到亲人,让我距离‘全部烈士回家’的心愿又近了一步。”

  张景宪是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也是张和庄烈士陵园的“守陵人”。这片陵园里沉睡着170位烈士,其中有136位是无名烈士,他们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于1947年12月28日倒在了菏泽战役中。几十年来,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家在哪里。

  2008年清明节,张景宪给烈士扫墓时,一位老党员说:“咱应该为这些烈士找到亲人。”这句话,让张景宪扛起了为无名烈士“寻亲”的重担。他从烈士生前部队的军史馆,找到这些烈士的信息。十几年间,他先后寄出上千封寻亲信,行程数万里,到目前,他已经为39位烈士找到了家。

  为施明山烈士寻亲的过程并不顺利。张景宪告诉记者,他在整理烈士名单时,施明山的家乡写的是广西,但几次写信过去,都被退了回来。“2019年,云南的一家媒体刊登了我写的一封《我为烈士寻亲找家》的信。看到信后的热心人,便开始在本地寻找,最终在云南找到了施明山烈士的家属。”张景宪说。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张景宪在前线曾目睹过战友们冲锋陷阵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我当过兵打过仗,经历过战争的生死离别。”张景宪说,每一次战斗结束时,都能看到用手紧紧捂住胸口的战友遗体。那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他们在打仗的时候,胸前的口袋里装着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一封家书和一张照片。

  “战场上只有两种情绪,一是冲锋陷阵的无畏,二是深藏心底对家的思念。当年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他们寻找亲人,我义不容辞。”张景宪说。

  张景宪向记者展示了数十封被退回的寻亲信。“这些都是地址欠详、查不到收件人被退回的。帮烈士寻亲,就像大海捞针。”张景宪说,在信寄出前,他会在每一封信的封皮上备注一句话:“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简短的一句话,满含着张景宪一心为烈士寻亲的渴望。

  找到亲人的烈士越来越多,后续如何把烈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张景宪一直考虑的问题。2019年10月,张景宪关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小企业,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红色基因传承馆”。今年3月1日,传承馆正式开放。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参观的人数就已超过1万人次。

  4月2日,张景宪讲解了12场,嗓子沙哑。“不少孩子听了我的讲解后,哇哇地哭,说要向烈士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好咱们的国家。只要是能把烈士们的故事讲述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我再累也值了。”

  同时,张景宪为烈士寻家的脚步仍未停止。他整理了在菏泽战役、沙土集战役、大山集战役中牺牲的近300位烈士的名单,陈列在传承馆的墙上。“我组织成立了菏泽市烈士寻亲志愿者协会,协会下的26支义工团队遍布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努力,要为烈士们找到亲人。”

责编:南祥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