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不及待!来看国宝是如何“蛋”生的!

··

  4月2日

  国际爱鸟日刚刚过去

  位于秦岭南麓陕西洋县的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

  喜添新丁

  2021年第一声朱鹮雏鸟的啼叫

  从保温箱里发出

  啼声沙哑低沉

  这是有着“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

  生命的起点

↑ 2021年4月2日刚刚破壳而出的朱鹮雏鸟(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供图)。

  今年人工孵化的第一批鸟卵共有4颗

  于三月中旬从繁育中心的网笼中收集

  其中2颗经过观察后确定为无精卵

  剩下2颗在十多天后

  于3月31日晚间开始有雏鸟敲击蛋壳

  经过约36个小时

  雏鸟于2日清晨奋力撑开身体

  破蛋而出

↑2021年4月2日朱鹮雏鸟破壳后留下的蛋壳(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供图)。

  目前这支尚未取名的小朱鹮仍在孵化箱中

  吃着饲养员精心调制的饲料

  随后会进入育雏室

  20多天后

  它将会自己吃东西、上高杠

  生长到45天

  体型基本与成鸟相仿后

  就将正式进到网笼中“放飞”自我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朱鹮野化放飞地拍摄的朱鹮(2019年6月13日摄)。

  1981年

  已经被认定灭绝的朱鹮

  于陕西洋县姚家沟被重新发现

↑ 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2018年1月19日摄)。

  这个在东亚地区带着传奇色彩的禽类

  已经从7只发展到5000余只

  活动范围从秦岭南麓扩展到秦岭以北

  乃至陕北地区

  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

  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这其中,离不开细致而扎实的人工繁育工作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朱鹮野化放飞地拍摄的朱鹮(2019年6月13日摄)

  繁育中心主任段文斌介绍

  人工繁育与自然繁育

  相辅相成

  人工繁育根据谱系与年龄结构

  选取的都是优良品种进行配对

  保证了下一代的优生优育

  在繁育过程中鼓励朱鹮“夫妇”亲自孵化

  只有看到鸟卵有危险时

  才会进行抢救性干预

  人工孵化的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性

  也是尽量模仿自然过程

↑ 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2019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刘潇)。

  中国专家在抢救性保护朱鹮种群的历程中

  掌握了足以成为国际“典范”的

  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经验

  让朱鹮在接近原始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繁育

↑ 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2019年1月23日摄)。

  最终实现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活动范围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

责编:吕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