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明珠点亮改革开放前沿
··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董蓓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后对“中国开放”的走向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北到南,14个沿海城市如同一串明珠,点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是继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后又一次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我国对外开放呈现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开放的脚步只会越迈越大。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话语铿锵,“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游客在上海外滩欣赏浦东陆家嘴景色。新华社发
开放,激活巨大发展潜能
1984年5月13到15日,法国摄影师Guy Le Querrec拍摄了一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上海外滩的情景:中山装是主流服饰,人不多车也不多……彼时的上海,刚刚踏上扩大开放的起跑线。
“我1983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经历了上海扩大开放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亲历者,见证了上海开放从开端到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也见证了开放给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丰硕成果。”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告诉记者。
如今,上海外滩流光溢彩,璀璨绚丽,是世界时尚的汇聚引领之地。上海,这个国际化城市从外在肌理到内在精神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身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张兆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上海对外开放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目睹了上海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抢抓先发优势,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优势的进程,不仅自身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为我国持续扩大开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中国第一款量产合资轿车,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放,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意味着新的体制、新的格局。“持续扩大开放倒逼改革深化,使上海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开放的先行先试,由上海推向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助推了全国扩大开放的进程。”张兆安说。
货轮停靠在天津港联盟国际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对外开放使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价值链产业链转移机遇,并从技术、文化、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全力提升。当时,14个沿海开放城市总人口不到全国的8%,工业产值则占全国的20%;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队伍强大,技术人才济济,科教事业发达,在历史上就有广泛的对外联系。对进一步开放的港口城市,国家扩大其经济技术对外自主权,并给外商投资以仅次于经济特区的优惠待遇。扩大开放使这些沿海城市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并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整个沿海地带的开放和经济发展。
“这是继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也体现了我国当时在对外开放领域的差异化探索。沿海港口城市虽不叫特区,但也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经济特区等一起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格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崔卫杰表示。
开放,聚集蝶变新生的力量
“我从小生活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当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以前的农田、海滩能变成现在的国际化港口。”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关员丁雪梅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亲眼见证了青岛30多年的变化。
1984年,青岛被确定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开发区的兴办。沿海港口城市的经开区,基本都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土地、税收等政策给足优惠,“放水养鱼”吸引外资,开放举措不断推出……1993年3月29日,青岛保税区作为我国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正式通过验收封关。“那一年我进入海关工作。当时,这里是空旷的不毛之地,每月仅有不到10票的煤炭等散杂货出口业务。2002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整体西迁至新区,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亿吨,排名世界第七。保税区成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监管区域。”丁雪梅说。
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强。1984年,中国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经开区建设也从沿海地区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拓展。
以经开区为窗口,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活力迸发。随着内地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设,经开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同时,经开区的内涵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总体水平最高、利用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重要集聚区。
如今,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特殊区域优惠政策不断落地推广,青岛对外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卡口让物流‘零待时’,智能审图、先期机检、无纸化通关等手段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当初的报关单证堆满柜台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我们也有更足的劲头和更大的动力,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丁雪梅信心满满。
开放,改变中国和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是70后,1984年,他还是名小学生。1985年的一天,他对“开放”和“进口”有了感性记忆——“那是我第一次买进口商品。”蓝庆新在东北老家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看到大家都在买进口的酒心巧克力,而且是按块买,他忍不住用攒了一个多月的零花钱也去买了一块,感觉特别好吃。
“如今,进口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收入水平持续上升,从家里用的到个人吃穿,有许多进口商品可选择,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提升是党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蓝庆新说。
在蓝庆新看来,1984年国家确定了从北到南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这是经济特区的延伸。这些区域地理条件好,有较好经济基础,能够更好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知识和市场。当时在这些地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引进来”的重要高地。随着“引进来”为我所用取得重要进展,这些地区同经济特区一样,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身比较优势,拥有了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如青岛海尔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强烈,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1984年,是中国商业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万科、健力宝、联想、海尔、科龙等公司诞生。
1984年5月,温州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那一年,瓯江上的第一座大桥——瓯江大桥建成,短短750米的它却是当时浙江省最长的公路桥,让温州与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红蜻蜓、报喜鸟等民营企业陆续起步发力,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温州,如今瓯江上已有17座大桥。
沧桑巨变,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蓝庆新还有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小学、大学、博士到担任博导,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小时候见到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进国企是人们找工作的首选。上大学后,三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开始多了起来,收入高于国内企业,许多人都愿意到外企工作;博士毕业后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形成与外资企业同等的竞争力,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人们工作选择更加多元化。“如今,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实力显著增强,成为许多国际人士工作的首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通过开放,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逐渐国际化,实力增强。”蓝庆新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沿海城市开放程度不断加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青岛港、广州港都成为国际大港,物流发达,进出口规模双向增长,逐步成为“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开放、平衡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新时代,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辐射力不断发挥,其大多是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片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许多城市承载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成为高水平高质量开放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实现发展上的腾飞,拥有更理性客观看待世界的视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
观看视频请扫二维码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