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摇篮井冈山:星星之火 点亮初心

··

  仲夏的井冈山,雨水连绵,万木苍翠,处处充满了红色记忆。

  这里的山间小路,走出了通往民族复兴的革命大道。这里的八角楼灯光,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触摸历史时空,井冈山,革命的摇篮,她的光辉历程,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打土豪分田地,让穷人翻身做主人”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张老照片:破旧斑驳的民房白墙上,大写着一行醒目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从当年红军以及地方党和政府等组织留下的标语中,一眼就能明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赖宏教授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一个个简洁白话的口号,清晰明了地向老百姓传递了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什么性质——代表工农大众利益,夺取全国政权。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地区,在全党率先开始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农村的老百姓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土地。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了他们最强烈的经济利益诉求。”赖宏说。

  1928年5月20日,在茅坪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正式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并在各级政府设立土地委员会或土地委员,明确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会后,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这年丰收时,白银湖乡第一次解决了温饱的农民,把家里的菜和糯米麻糍端到祠堂里聚餐,“共产党万岁!”一声由衷的呼喊,从此传遍罗霄山脉的村村寨寨。

  “土地革命的开展,红色政权的建立,深刻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老百姓最讲实惠,也最懂得感恩。”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明荆情不自禁地哼起当时的民谣:“千恩万谢毛委员,工农革命掌政权;穷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心不变。”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理想,让人坚定执着;信仰,让人一往无前。

  朱德,本是滇军的少将旅长,却义无反顾抛弃高官厚禄,选择了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共产主义,带着部队奋勇突围,奔向井冈山,实现伟大的“朱毛会师”。

  还有,汇聚井冈山的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他们或是留学生、大学生,或是富家儿、官宦子弟,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明明知道是一条抛头颅洒热血、无比危险的道路,却毅然走下去。

  为什么?为了谁?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重读这段话,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罗庆宏教授依旧动容,“这是王尔琢在一份家书中写到的。”王尔琢,黄埔军校一期生,1928年英勇牺牲时,年仅25岁,时任红四军参谋长。

  “守初心的体现,内在是理想信念,外在是党性作风。”赖宏认为,“坚定执着追理想,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守住初心的力量源泉。”

  “党组织的有力量,是紧要条件”

  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卧室里,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人们仿佛又看见毛委员在点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奋笔疾书,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思考至深夜。

  国民党多次疯狂的“进剿”“会剿”,使得全国革命潮流低落,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更是异常残酷、艰苦,许多人发出疑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如此条件下,为何共产党人仍然能坚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做出了回答。

  工农革命军到了井冈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带着只剩下不足1000人的秋收起义部队辗转来到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让军队在党的领导之下。一支成分复杂的旧军队被改造成了有革命理想的人民子弟兵。

  “大革命失败后,开辟了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主体和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农村后,党处在经济落后的农村环境,党员大部分是农民出身,如何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让队伍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赵艳婷副教授介绍,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

  “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酃县水口叶家祠堂主持了6名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12月,毛泽东创办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史称“井冈山军官教导队”,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课和政治课。

  此后,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这些训练班每期一、二天或三、四天不等,学员由各乡党支部选派的一名党员组成。毛泽东、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亲自到党团训练班讲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党员和红军官兵讲授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政治时事。在纸张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湘赣边界特委还编写了教材《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同时,“铁的纪律”建设被提到重要位置。“三湾改编”还有一项创举,就是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有五项:参加军队管理、维持红军纪律、监督军队经济、作群众运动、作士兵政治教育。

  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省桂东县的沙田村正式向部队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只有如此,才能抑止党走向非无产阶级的道路。消灭机会主义分子,洗刷不斗争的腐化分子,只有如此,才能集中革命先进分子的力量团集在党的周围,使党壁堡森严、步伐整齐地成为强健的斗争组织,只有如此,才能增加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二大上铿锵有力地指出。

  首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刘真,被敌人残酷挖出了双眼,放在蒸笼中,直到活活蒸死,也不叛变投敌;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伤病员,面对敌人的枪口,无一人愿意说出红军主力去向……

  仅仅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共牺牲近4.8万英烈,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而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

  “只有了解历史,知道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才能真正走进那个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中国,才能理解是为人民谋幸福、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支撑革命先烈视死如归。”雨后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愈显庄严肃穆。瞻仰大厅陈列室内,1992年出生的讲解员章婧,凝视着那块熟悉的汉白玉无字碑,沉思良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年轻党员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让更多人不忘‘为了谁’的初心。”

  “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

  黄洋界,高山迭影,雄伟险峻。1928年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敌人以四个团发起进攻,此时守山红军却不足一个营。群众日夜赶削的竹钉,插满陡峭的山路,筑起坚固的防线。最终,“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茨坪村,井冈山的腹地。这里,家家都是红军的后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

  “为什么井冈山的老百姓那么支持红军拥护红军?因为她是我们穷苦人民自己的队伍,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队伍。”

  今年65岁的茨坪村村民李瑞华从父辈那里听说了太多军民如鱼水的故事。

  1928年冬天,红军在打土豪时缴获了一些食盐,当即把食盐分发给了根据地的红军和群众,李瑞华的爷爷李尚发也分得一瓢。李尚发特意找来一只褐色的陶瓷罐把食盐装起来,藏在屋后一棵老杉树的树洞里。无论怎么艰苦,始终没舍得吃。“那罐子里装着的不仅是食盐,而是一份红军对老百姓的情义。”

  守初心,就是要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历史已给出答案。

  1927年12月底,毛泽东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时,在消灭敌人、打土豪的基础上,特意加了一条,做群众工作。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员饶道良认为,“正是因为处处维护群众利益,时刻关心群众痛痒,共产党才赢得了群众真心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了革命胜利。”

  井冈山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做了生动的描述:“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

  由于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内军民物质奇缺。食盐断绝,粮食不够,就用红米饭、南瓜代替,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没有被子,就盖稻草。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为了让贫困农民过冬,毛泽东将自己的棉衣送去,只穿两件单衣工作;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储备充足的粮食,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红军官兵,一直把人民群众视为父母,温暖挂在心间,凝结了生死与共的深情。”党史学家如是注脚。

  6月11日,端午节假期刚结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已人头攒动。尽管工作量翻倍,但讲解员罗建梅感到内心充盈:“为什么博物馆如今这么跑火(受欢迎),而且来的人不是旅游、参观,而是学习。这其实是一种寻找初心的表现!”

  “缅怀革命先烈,永做人民公仆!”“坚定理想信念,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努力奋斗!”……到访者的留言,激昂有力,久久回荡山间。(记者 黄欢)

责编:王乐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