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革命先驱王尽美:一生短暂,何其辉煌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

王尽美

  4月的潍坊,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正如100年前的南湖红船上,13位中共一大代表聚在一起,摩拳擦掌,誓要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或许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即将开创的是一件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数百年的大事件,但他们肯定知道,这是一场值得用生命去护航的信仰之旅。

  13位代表之一的王尽美是潍坊诸城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山东地区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诸城北杏村到济南省府前街,从五龙潭到大明湖畔,从上海到山海关,从秦皇岛到青岛,王尽美一生短暂,却一直奔波在“尽善尽美为人民”的路上。他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散发着共产主义的光芒,为当时身处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初春时节的诸城市北杏村,遍地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与100多年前那个破败的村庄相比,变化早已翻天覆地。修缮一新的王尽美故居,如同一位穿上新装的百岁老人,虽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见证着近代中国的百年巨变。

  北杏村:萌生改变命运的想法

  1898年6月,王尽美出生在山东省莒县(今诸城市)大北杏村,原名王瑞俊。他是个苦孩子,还未出生就没了父亲,还未成人又没了爷爷,与母亲、祖母相依为命。为了生活,祖母给地主家当佣人,母亲日夜纺线,祖孙三人艰难度日,生活十分贫苦。

  贫困的生活让幼小的王尽美渴望改变命运,对他而言,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因为家贫,上不起学堂,王尽美只能到学堂窗子底下偷听私塾先生的讲课。七八岁时,恰巧村里有两户富家子弟找人做陪读,王尽美由此得到了学习机会。尽管时间很短,但这次珍贵的陪读机会让王尽美开始接受教育,为他日后走上不平凡的人生道路铺就了第一段基石。

  后来,王尽美在本族亲人的关怀下,进入本村开办的初级小学学习,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老师喜爱,学校免去了他的学费,还当上了大学长。他总是向老师要报纸和书报看,不断汲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慢慢开始独立思考,渴望改变穷人贫困、受压迫的命运。

  枳沟镇:救国救民思想开始萌芽

  1913年,15岁的王尽美考上枳沟镇高等小学,在这里读书的那段时期,对于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着重要作用。

  给王尽美任课的青年教师王新甫是济南法政学堂毕业生,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思想,不但教王尽美吹奏乐器,还经常向学生们宣传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思想。

  王尽美的心灵受到革命新思想的沐浴、熏陶,救国救民的思想开始萌芽。他觉得,在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蚕食中国、人民生活困苦艰难的这个时代,要有所作为。

  从那时起,王尽美立志成为一名老师,让更多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脱离愚昧,从封建制度中觉醒,走“教育救国”路线。

  济南:弃文从武,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从枳沟镇高等小学毕业后,王尽美回家务农,挑起生活重担。他没有停止求学,经常通宵达旦读书学习,不断进行深入思考。他认为,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1918年,20岁的王尽美辞别祖母、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省城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更深入的学习。离家之前,他登上村前的乔有山,踌躇满志又恋恋不舍,思绪万千的他写下了“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首诗。

  济南求学时期是王尽美确定革命信仰和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定性时期,这个时期,他的救国思想从教育转向了革命。

  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王尽美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还能阅读大量书籍,对他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品学兼优,好学上进,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极大开阔了眼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行径,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成为山东学生联合会的领袖人物。他意识到,教育救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于是他开始思考新的问题、探索新的道路。

  这个时候,王尽美与另一位中共早期的创始人邓恩铭在济南共同开展工作,结为革命挚友。随着五四运动的广泛开展,王尽美作为山东学生运动的领导人物前往北京等地交流工作,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认识了李大钊,最终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

  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是王尽美思想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随着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王尽美备受鼓舞,他认识到,只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场景还原

  济南—上海—北京—莫斯科: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确定马列主义信仰后,王尽美成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外埠会员,随后他与邓恩铭等人在济南成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联系了一批信仰坚定、愿为共产主义事业现身的革命青年。

  1921年春,王尽美和邓恩铭等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齐鲁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年6月,他们赶到上海全程参加中共一大的活动,王尽美作为代表参加中共一大会议,向大会报告了山东建立党组织的详细情况,并结合工作开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共一大后,王尽美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的革命决心,为表达未来革命“尽善尽美”之心意,他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王尽美和邓恩铭等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山东代表出席了大会,在这里,他们参观了列宁工作的场所,见到了列宁。王尽美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开阔了眼界,坚定了信心,更加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

  1922年7月,王尽美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这次大会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

  为了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王尽美与邓中夏、毛泽东等人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一起编写《劳动法大纲》。在山东广泛建立党团组织,促进了党的各项工作进展。

王尽美同志故居

  秦皇岛、山海关:领导工人罢工,播撒革命火种

  中共二大后,王尽美接着北上开展工农运动,组织参加了京奉路全路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王尽美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但他毫不畏惧,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1922年,王尽美化名刘瑞俊,只身一人来到山海关铁工厂,成为一名最底层的学徒工,白天他勤劳务工,晚上就开办工人夜校,一边为工人补习文化,一边向工友宣传革命道理。

  王尽美很快与工友们拉近了距离,接着他开始逐步地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1922年10月9日,在他的直接领导下,1100多名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冲上山海关车站西面的铁路,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王尽美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将中国共产党的火种撒遍秦皇岛和山海关地区。

  广州:促进国共合作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做出了国共合作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为推动国共合作,王尽美再次做了表率。

  王尽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间,王尽美那富有才华的言谈、充满活力的举止、朴实英俊的外表,引起了孙中山的赏识,经过交谈两人建立了友谊。

  12月,王尽美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

  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

  青岛:继续斗争直至去世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

  1925年春节前夕,王尽美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

  1925年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王尽美同志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1959年迁葬于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华网 人民网

责编:高 娜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