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爷爷”的心愿

··

  作者:徐鲁(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凌晨从武汉出发,到了昆明机场后,直奔昭通,傍晚时分,我们就到达了昭通市洒渔镇。这是武汉和湖北的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之后,我第一次跨省出远门。此行千里迢迢,只为一个目的:来看望和拜访曾为武汉拼过命的“苹果爷爷”周邦治老人。

  我与“苹果爷爷”周邦治的缘分,是从去年春节前夕,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开始的。60多岁的老周,是洒渔镇弓河村16组一位地地道道的果农。每年早春,从苹果开花的时候起,他就天天起早贪黑地在苹果园里劳作,不是剪枝、松土,就是施肥、浇水。乡亲们都说,老周对待山坡上的苹果树,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要耐烦和细心。

  老周种植了20多亩苹果,全靠着自己勤奋好学,虚心向果树专家请教,慢慢学来了种植技术。勤劳善良的老周成了乡亲们敬佩的“致富榜样”。平时他也把自己的技术和手艺,一点一滴传授给乡亲。几年前,老周还和村里人一起成立了“苹果种植合作社”,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共同致富的路。

  按说,老周日子过得富足了,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幸福生活了吧?可是,过惯了勤扒苦做日子的老周,从来不舍得乱花一分钱。村里有所弓河小学,老周每年都会拿出一些钱来,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娃儿;乡亲遇到了什么难处,老周也总会尽力帮扶和周济。但他自己连一件新衣裳也舍不得买,常年穿的一两件旧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打了补丁,却总是舍不得扔掉。

  2019年还算风调雨顺,老周种的苹果获得了大丰收。满园的苹果收获下来,一部分发送给常年的订户,还有10吨左右,他小心翼翼地储藏起来,准备来年春天卖个好价钱。

  不料,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把老周的美梦瞬间击碎。疫情暴发后,他每天盯着电视新闻,看到那些医务人员不顾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有的几天几夜都不能合眼,还有的因为疲劳过度而呕吐、晕倒……老周心里难受极了。他跟家里人商量说:2014年,我们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人家湖北实实在在地又是派人、又是送物资帮助过我们。现在电视上说,武汉物资紧缺,我们拿不出什么更好的东西来,家里不是还储藏着10来吨苹果吗?把这些苹果送过去,给医务人员补充一点维生素,增强一点免疫力,也算是我们全家对国家的一点回报和感恩吧。

  他的想法,得到了家里人和乡亲们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老周立刻请来大家帮忙,打开储藏库,挑灯分拣苹果,连夜装箱。“一定要挑选最大、最红的,小的、有疤的,一个也不要嘎。”老周不停地叮嘱。乡亲们说:“老周啊,你这个主意太好了!等这些苹果送到了武汉,可就不单单是一个苹果那么简单了嘎。”老周憨厚地笑着说:“每个苹果都代表了我们昭通人的心嘛!”

  话是这么说,但这时候往武汉和湖北走,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老周这段时间正好前列腺炎的老毛病也犯了,老伴担心他会一去不返。小孙子天真地说:“爷爷,你去了武汉就不能回家了!”老周心里也明白此行的艰难和危险。光是为了得到一张“通行证”,他就不知道来回跑了多少次,费了多少周折。好在两天后,通行证终于拿到手了。老周安慰家人说:“想想在武汉的医生、院士和解放军,人家能在那里拼命,我们有什么好怕的?这时候不为国家尽点力,还要等什么时候嘎!”

  不过,这时候没有哪个司机愿意跑武汉的长途。老周做了不少说服工作,总算雇请到了一位年富力强、又有长途运输经验的司机迟师傅。从昭通到武汉,单程1480公里,需要翻山越涧,冬季里还有风雪天气,估计路上要走两天两夜。老周算了一下,这一路的运输费可不少呢,自己手上一下子凑不出这么多钱来。这时,中建五局有个在昭通施工的项目部,项目部的党支部——“乌蒙星火党支部”得知老周的难处后,连夜发动支部党员干部捐款支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他们就募集了一万多元的运输费。

  2月12日这天早晨,昭通下起了大雪。重达10吨、价值约15万元的苹果,已经稳稳地装上了卡车。老周亲自押车,陪着迟师傅,顶风冒雪,从偏远的西南边陲,向着武汉出发了。

  这个时节,沿途公路和服务区里已经很少有人影了,有的服务区里连口热水都不易找到。一路上,饿了,他们就快速地吃点干粮;困了,就把车停在服务区,趴在驾驶室打个盹。满满一车的苹果,老周和司机谁也没舍得吃一个。他们穿过凌晨时分的大雾,走过结了冰凌的公路;上午在眼前飞舞的还是雪花,下午又变成雨水了……到2月14日快近中午,卡车下了高速路、到达武汉市的一个收费站时,他们在路上已经走了整整两天两夜。

  执勤人员一看通行证,知道这是一辆从云南远道来送苹果的卡车,感动得立刻给老周和迟师傅敬了个礼,很快就给他们办好了放行手续。当晚,这车苹果就被分送到了奋战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手上。“昭通苹果这么大、这么红!真好吃,真甜!”吃到了苹果的医护小姐姐们,给周爷爷起了个亲切的雅号:“苹果爷爷”。

  不过,她们并不知道,苹果爷爷陪伴着这一车苹果日夜赶路,一路上吃了两天的干粮和冷水泡面,两天两夜都没有好好休息过,所以,老周到达武汉时,腰痛得有点直不起来,眼睛也有点看不清了。志愿者们帮着卸苹果的时候,老周累得实在站不稳了。正好街边有一条长椅,他想过去坐一会儿,刚坐下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早春的寒风,吹着他稀疏的白发。一点点阳光,照亮了他脸上没有被口罩遮住的皱纹。大街上空空荡荡,但是整座城市好像都在默默地向这位善良的老人致敬:辛苦你了,苹果爷爷,谢谢你!

  卸完了苹果,医院的领导想留老周和迟师傅在武汉住一晚,老周连忙跟迟师傅商量说: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给武汉添麻烦了,还是早点返程吧。就这样,苹果爷爷和迟师傅连武汉的一口热水都没喝上,就连夜踏上了返程路。两个人回去后也不能回家,又在镇上的简易招待所里隔离了14天。

  我从新闻报道里看到老周的故事后,一连几天都放不下,每看一次眼睛都会湿润。我把那些角度不同、有的也语焉不详的报道仔细梳理了一下,连缀起来,写了一篇散文《苹果爷爷》。散文发表后的一天,我接到云南的晨光出版社吉社长打来的电话。吉社长是一位处事细腻的女同志,她看到了我写的苹果爷爷的故事,深受感动,就让社里一位在昭通驻村扶贫的同志,辗转联系上了周邦治老人。老周不会用微信,他的儿媳妇和我,还有出版社的朋友一起建了个小群。我们和苹果爷爷相约,等疫情结束后,一定去昭通看他。于是,就有了我在文章开头写到的一幕。

  天道酬勤亦酬善。2020年虽然疫情未散,但老周和弓河村乡亲们的苹果又迎来了大丰收。洒渔镇的大街小巷,飘散着新摘下的苹果的芬芳,一车车、一担担苹果,堆满了街巷和村口。

  我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和老周见面了。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人都流了眼泪。老周说,他没想到,会有人千里迢迢地从武汉来看他。我说:“您是为武汉、为湖北拼过命的人,也是我们心中的‘逆行者’和‘最可爱的人’,来看看您,还不应该吗?”老周憨厚地咧着嘴笑着说:“我做的那点事不算什么,不算什么嘎。”

  老周家风清正,一家人都生活得很简朴,住的房子也比较简陋,说实话,不是我想象中的苹果种植大户的住房的样子。老周说:“以前的日子没法过,现在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但也不能忘本嘎。”老周对今天的生活很知足。他有两个勤劳能干的儿媳妇,都是打理果园的好手。我们和老周谈这谈那的时候,两个媳妇就和婆婆一起,忙前忙后地准备午饭。二媳妇来给客人续茶水时,还会趁机夸赞老周一两句:“爷爷给小学捐钱、给村里捐钱,从不落后,就是不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一年到头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给自己买。”老周笑笑说:“衣裳穿旧点,没人会笑话。要是光想着自己,连给小学捐点钱都舍不得,那就让人看不起了嘎。”

  在交谈之中,老周还说到,这一年里,他心里一直有件“遗憾事”:他送到武汉的那车苹果,钟南山院士他们,也许一个也没有吃到。所以老周说:“我现在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能把一两箱苹果送到钟院士身边,让他吃到我种的苹果。”

  我想: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老周,实现他这美好的心愿呢?坐在老周家的堂屋里,我头脑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写一篇文章,说说老周的这个心愿,有人看到了,没准就会转告钟南山院士吧?

  我和老周相约,2021年秋天,苹果熟了的时候,再来弓河村看他。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们也“心有灵犀”,都想为老周做一点实事。他的苹果丰收了,需要更多的销售渠道,我们商量,能不能尽一点微薄之力,为他“带点货”?

  说干就干。晨光出版社当场就“出手”,以社里的工会名义,预定了很多苹果。我也通过朋友圈,发动了一些出版社、作家和读者朋友,一起为苹果爷爷带货。不少人一看到短信,立刻行动起来。有位年轻女作家还建起了“苹果爷爷小组”的微信群,一传十、十传百地接力带货。我的微信圈里的小读者和家长也纷纷建群、转发。我看到,有位小学生的家长跟苹果爷爷的儿媳妇有这样的微信对话:“谢谢苹果爷爷,谢谢你们曾经支援过武汉,感恩!”老周的儿媳妇回复说:“应该的,国家有难,人人有责。相信如果我们昭通遇到什么事情,你们也会马上伸出援手。”看到这样质朴的对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诞生在2020年的中国大地上的“抗疫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苹果爷爷的故事,还有他美好和朴素的心愿,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举国同心”。我们的国家,有如此善良、质朴和深明大义的人民,全国抗疫的最后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不属于我们,还能属于谁呢?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