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苗蕴含大机遇 小乡村迎来大振兴 滨海镇:盐田虾卖出4.84亿元
··
□ 本报记者 姜 斌 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 贾海宁 高洪英
3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养殖种虾车间,四五个小伙子正手拿捕捞网,在虾池内聚精会神地看着脚下来回穿梭的母虾,分辨其是否已成熟,并果断出手将其捞起,确认无误后,放入旁边的公虾池内进行交配。而等交配完,当天夜里,母虾就会进行产卵。“成不成熟主要是看虾背,成熟了的母虾背上的生殖腺会变成金黄色。”工人小刘告诉记者,28℃的室内环境下,汗水不时地从他脸颊上滑落。
“你们今天来得正是时候,昨天我们才刚刚开始出虾卵。昨天来的是一个唐山的客户,买了2.7亿尾,今天是无棣的,买了3亿尾。”渤海水产育苗(山东)有限公司滨州市沾化区分公司经理李国治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一共有2万对种虾,每5天就能交配产卵一次,一只母虾一次能产25万—30万尾卵,能持续2个多月的时间。这些虾卵除了我们自己养殖,就是对外销售,去年我们一共销售了200多亿尾虾卵,今年估计能销售300多亿尾。”
滨海镇是滨州市的北大门,拥有38.84公里的海岸线,海水盐度高,海盐微量元素等自然资源丰富。滨海镇虽然靠海,原来在该镇养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盐分太高,一般虾品种都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
“现在滨海镇大部分养殖的都是咱当地的盐田虾品种,但过去,都是从海南运虾苗,在咱当地高盐度的海水里不仅成活率低、生长慢,而且虾苗价格贵,渔民们不仅承受了高额的成本,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滨海镇党委书记阚玉辉介绍。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实施了“南苗北育”工程,自主选育盐田虾苗。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其中渤海水产选育的“广泰1号”种虾、科勒海选育的“科海1号”种虾近两年终于取得成功,适应了鲁北高盐度海水,生长迅速、成活率高,彻底告别了“外援虾”,实现了“滨州虾滨州造”。
为了升级“滨州虾滨州造”,3月21日,滨海镇联合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邀请国家和省级渔业方面专家为滨海渔业支招,并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5名专家颁发了聘书,组成了滨海镇“乡村振兴顾问团”。
“由于高盐度和放养式的生长环境,咱们盐田虾的特质,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就是体色鲜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品质野生。”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繁育工作的博士陈锚告诉记者。
而且,结合自己繁育的盐田虾品种,滨海镇还引导当地养殖户改进了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繁育推”和“公司+渔户”的新模式。
“过去,传统水产养殖受水质、病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虾苗成活率只有10%—20%,‘虾难养,养虾难’是养虾人难以承受的痛。”阚玉辉说,近年来,滨海镇改造标准化池塘养殖区4.4万亩,现代工厂化养殖车间4万平方米,培育了渤海水产、科勒海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水产龙头企业。“‘繁育推’模式下的虾苗培育车间,实现了育苗、养殖压茬进行,同时运用科技新手段实施养殖在线监测,解决了传统水产受养殖水质、病害影响等问题,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而“公司+渔户”模式,则是在育苗后的放养阶段,公司和渔户签约,由渔户来具体负责日常的管理和捕捞,从最终的收益中来提取分红。“公司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普通渔民的收益也得到了保证。像我们公司养殖这块,就带动了500多人,一般是一对渔民夫妻负责800亩—1000亩的水域,半年能给他们带来10万—20万元的收入。”陈锚告诉记者,除了养殖,渤海水产的加工领域还带动了1500余人就业。
2020年,“中国渔盐之乡”国字号荣誉花落滨海镇,乘着机遇东风,该镇打造出了“滨海盐田虾”等特色品牌,为每一只“盐田虾”刻上专属“身份证”,放大品牌效应。目前,滨海盐田虾销售区域覆盖北京、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地,更是日本的进口免检产品。去年,滨海镇出产盐田虾共1.25万吨,交易额达4.84亿元,产量产值均得到大幅提升。小小“一尾”盐田虾富裕了当地人民。
为了实现从“海鲜集市”到“海洋战略”的转变,滨海镇启动了渤海水产现代渔业园区15万水体工厂化养殖项目,规划建设96间养殖厂房,目前项目已开始第一期建设,建成后预计全年产量达4万吨,产值增至20亿元。同时,打造滨海镇海产品加工“一体四园”(“一体”即滨海镇村级卫星工厂综合体,“四园”即小微企业成长产业园、本土人才创业工厂等四个产业园),拓展产业发展道路,持续擦亮“中国渔盐之乡”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