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爱看《觉醒年代》?
··
于洪良
近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火了!
到底有多火?该剧自2月1日在央视一套首播,期间收视口碑一路飙升,观众观看热情高涨,连连“催更”,不仅赢得诸多年龄层的观众好评,更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剧终时豆瓣评分高达9.1分,获得了广大观众包括年轻人的喜爱,不少网友表示“这部剧让无数个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视频网站的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也就是说,《觉醒年代》的年轻观众数量超过了影视剧中该年龄段人数的平均值。北京某中学一位老师说,“近来老师家长都力推孩子看《觉醒年代》,孩子竟然难得‘听话’,和家长一起坐下来,看得津津有味——代际之间形成目光的交汇”。更有网友在弹幕中表示:“这么有教育意义的剧,真应该放到学校让学生们看看!”
《觉醒年代》靠什么如此吸引年轻人?或者说,这样一部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大剧,究竟有什么成功秘密?
《觉醒年代》贵在真诚,有血有肉。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让我们“对话”100年前的“新青年”。在这里,那些我们从课本中了解的历史人物,不再是“高大全”的形象,他们有血有肉,有笑有泪,被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好看耐看。其别致新颖在于,全无以往主旋律剧以脸谱化的单一方式,人物性情呈现既精准又贴切。剧中多元化的画面,既有琐碎日常的人间烟火气,又有家国天下的慷慨激昂处的场景,栩栩如生地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以大化小”的方式,拉近了年轻人和历史的距离,特别容易让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觉醒年代》以高超的艺术性、思想性等特质,赢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热捧和认可,可谓水到渠成。
“这才是青年该有的姿态!”“边追剧边学党史”“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这是不少大学生对《觉醒年代》的评价。在剧中,年轻人豁然发现,“原来革命先烈也有可爱的一面” “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这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显而易见,《觉醒年代》还原历史桥段,呈现时代质感,用丰富而又细腻的叙事方式,带领年轻人穿越到历史现场,去近距离地感悟中国从近代以来所走过的历程。当下,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已经被唤起,他们善于寻找和发现中国历史中那种美的东西,那种与时俱进的东西。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影视作品如此,“大思政课”亦是如此。我们的确需要强化“大思政课”理念而善用之,的确需要突出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的确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之始终贴近学生,紧密对接年轻人需求和期待,入脑入心入行,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从而帮助新时代的年轻人真信笃行,躬身实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正是《觉醒年代》受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追捧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