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黄阁百年祠堂曾是抗日秘密据点

··

图为张润超在曾经的榕山小学 李夏同 摄

  中新网广州3月25日电(王坚 罗瑞娴) 记者日前跟随广州黄阁镇大井小学退休校长张润超,探访了当年这个传播革命火种的所在地——曾经的榕山小学。

  在张润超的带领下,记者从大井村的小路上一步步接近,来到了曾经的榕山小学。张氏宗祠修建于清光绪年间,主体建筑是砖石结构,三进三出,分为前殿、天井和后殿等三部分。祠堂被打扫得非常干净,门上的雕花、地上铺的青石板、墙上镶刻的碑文无一不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1937年,张氏宗祠从原先的私塾改为榕山小学,榕山小学由黄阁镇大井村村民张志鸿正式创立,本村的孩子们不花钱就能学习知识。张志鸿并不是一名“平平无奇”的黄阁本地人,7岁就进入私塾念书的他在1933年到香港读英文书院。在英文书院读书期间,他和陈残云成为好朋友。

图为张润超在曾经的榕山小学 李夏同 摄

  抗战爆发后,张志鸿在1937年创办榕山小学,邀请好友陈残云和刘公亮到榕山小学教书。

  当时陈残云在广州市区创办《广州诗坛》,一时间,进步的文化人云集广州,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救亡文化中心。后来由于遭受不断空袭,陈残云应张志鸿之约,来到黄阁的榕山小学,负责全校的语文课,兼对外宣传。

  彼时的黄阁由于地处番禺、东莞、中山三地交界处,属“三不管”地带,是日伪势力管控相对薄弱的地区,这给抗日爱国人士开展敌后斗争创造了条件,成为逃亡的地下党员们一时绝佳的避难所。

  当年,一大批热血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黄阁榕山小学和黄阁中心国民学校,在文化战线上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两所学校的创办人都是黄阁镇大井村人张志鸿,在张志鸿的支持下,两所学校宣传抗日救亡理念,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也掩护了众多革命志士。

  在黄阁教书期间,早前已参加《中国诗坛》创作和编辑工作的陈残云,第一部诗集《铁蹄下的歌手》便是在榕山小学任教期间编辑完成的,于1938年2月出版。此外,他还创作了《怀念远方》《告诉孩子们》和《最后的光芒》。在战火滔天中,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在黄阁播种不少革命的好苗子,并用文艺作品逐步点燃了百姓心中的抗战意识和爱国热情。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