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黄河、湿地、海洋三大文章 书写东营生态水文新篇章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畅 见习记者 崔玉玲 东营报道
“全市流域面积200km²的以上的河流水文监测控制率达到86%,填补了全市大部分河道水文监测的空白……”3月23日,东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东营市水文中心主任张惠潼介绍了全市水文服务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填补了全市大部分河道水文监测空白
截至今年2月底,东营市已建成3处县级水文中心,75处雨量站,3处蒸发站,22处水文站,13处水文辅助站,7处水位站,7处区域水资源监测站,30处墒情站,42处地下水监测站和5处省级地表水水质监测站。全市流域面积200km²的以上的河流水文监测控制率达到86%,填补了全市大部分河道水文监测的空白。目前,已基本构成了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上下联动、量质结合、手段先进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监测网络。
从水文监测的要素来说,除了常规的水位、流量、降水、蒸发、墒情、水质、地下水监测外,市水文中心还重点加强了水生态、水土保持、地下水水质、城市水文等要素的监测,水文信息更加全面和立体化。
从水文监测的手段上来讲,自动化监测水平不断提升,其中降水量、水位、流量、地下水等基本水文要素的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可实时传输数据;同时,我们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的应用,水文测报方式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变革期。
从水文服务上来讲,一方面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度、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利工程运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我们积累的上亿条多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也为国防、水利、市政等基础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从工作定位上来说,作为水文工作者,市水文中心提出了“四个师”的工作目标,一是要争做水技师,即涉水量测的行家里手;二是要做水军师,即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参谋;三是要做水医师,即江、河、湖、库、湾等水体水质、水生态健康的把脉人;四是要做水的精算师,即区域水资源利用、管理、调度决策的精算分析建议人。
以生态水文为发展理念 做好黄河、湿地、海洋三大文章
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有着亚洲最大的湿地,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东营市水文中心提出了“打造东营生态水文,做好黄河、湿地、海洋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了水环境监测中心,并实现了建设标准化、设备先进化、人员技术化、管理规范化,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900㎡,该中心具有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资质与能力。同时,该中心还有遍布全市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监测网络,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初步建立了“水量”、“水质”、“水生态”综合评价体系,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该中心正与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合作开展黄河三角洲水文连通性对河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一图集一网站一展厅一指数一模型”的方式,建立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标准体系;通过揭示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生物,对河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服务功能进行展示与发布。
“下一步我们将以东营生态水文为发展理念,做好‘黄河、湿地、海洋’三篇文章,深化水文供给侧体系改革,以优质高效的水文服务,实现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彰显水文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张惠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