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焦虑”清单:你所谓的焦虑,大概率在列
··
众所周知,网络上有许多贩卖焦虑的文章,其标题经常起得夸张又骇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下你……》《985毕业一年后,我连治感冒的钱都付不起》《为何月薪过万,却吃不起几十块的盒饭》……
焦虑是可以引起跟风的:男人有“发际线焦虑”“中年焦虑”,女人有“身材焦虑”“颜值焦虑”;生娃的有“教育焦虑”,单身的有“催婚焦虑”;没钱的有“贷款焦虑”,赚钱的有“中产焦虑”,没出校门的有“就业焦虑”,出了校门还有“学历焦虑”“收入焦虑”……焦虑诸多,但却多为“伪焦虑”。
何为“伪焦虑”?其实就是为一些与己无关、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的事情而焦虑。这类人往往不清楚自己工作、生活的目标,只是常常处于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状态中,缺乏安全感,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是焦虑贩卖者的“天然猎物”。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那些层出不迭的贩卖焦虑方式。
网络“玄学”算卦?用巴纳姆效应赚钱罢了
“我下周工作运势怎么样?”“考试能不能通过?”“新恋情什么时候出现?”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扑面袭来,焦虑烦恼一时难以消解,以有限成本换取“神秘意见”就成为一种选择。
当今的网络“玄学”可谓是个筐,上至打着文化传承招牌的易数、八卦,下到听上去洋气新潮的星盘、塔罗,抑或是我们儿时就在路边见过的测字、看相,都能被无一遗漏的涵括其中。
根据不同的“流派”特色,其盈利模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关注账号,回复星座,即可查看未来运势;有的需要提供手相和生日信息,外加一次两百块的测算费,大师便可以为你隔空推算;有的需要做一套完整的测试题,通过数据“深度分析”你的未来。
无论何种,都不过是如巴纳姆效应一般,让人们将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对号入座。焦虑的人们借此“讨个彩头”“安抚焦虑的内心”,网络“玄学”借此赚取费用,收获网络流量,推出周边,卖人偶、转运珠,玩起文化公司的套路,甚至衍生出在违法边缘试探的灰色生意。
据悉,有人在网上做占卜月入6位数,有“星象”“命理”公司获得资本的百万级投资,更有调查显示,4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不排斥所谓的“玄学”。
7万硕士送外卖?背后是自媒体在收割流量
“七万硕士送外卖!”这样的自媒体文章你读过吗?满屏的焦虑你感受到了吗?
近日,一段硕士求职不成,转行做外卖员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热传。视频中“中国有700万外卖小哥,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等说法,也成了不少自媒体发挥的话题。
“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的结论从何而来?
据悉,数据来源于2019年8月28日“饿了么”发布的《2019大学生外卖骑手群体洞察》,以及2019年1月17日“美团”研究院发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饿了么的这份报告仅针对2019年暑期的大学生兼职骑手,许多大学生会选择暑期做兼职,开学后兼职即结束,该报告的数据也只是反映2019年暑期而非全年。1%的研究生比例不是从全部骑手中统计出来的,仅是大学生兼职骑手中的研究生比例。同时,报告也提及,这些大学生兼职做骑手,“体验生活”超越“赚生活费”成做骑手最主要的动因。
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报告仅调查了11.8万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样本量太小,不能推而广之至所有美团骑手,甚至全国骑手。
对此,有网友气愤地表示:“这些自媒体的流量密码就是职业歧视+宣扬读书无用论+贩卖焦虑吧!”两个并不具有代表性的“1%”,被自媒体简单渲染成“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这种刻意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的方式实在是过于无知无畏。
“焦虑”背后的推手
梳理发现,近年来,贩卖各种焦虑情绪的现象关注点紧扣网民心理,主要集中于“收入一分配一消费”、生活压力、身份认同、生活环境等方面。从2012年的“亚历山大”,到2013年的“土豪”,2014年的“有钱任性”,2015年的“剁手吃土”,2016年的“小目标”,2017年的“佛系”,2018年的“丧”,2019年的“我柠檬了”,2020年的“内卷”。贩卖焦虑者往往通过情绪热词,用夸张对比,突出矛盾,模仿拼接等模式制造焦虑。其迅速发酵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1.互联网发展变革为其创造便利
随着社交平台快速发展,用户规模迅速扩张,普通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表达欲明显提升。近年来,一些自媒体大号为吸引流量,瞄准网民痛点,围绕消费水平、薪酬收入、生活品质等方面炮制概念观点,渲染社会焦虑。此外,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使网络传播格局出现圈层化等新特点,也催生出“信息茧房”等新问题。
2.部分自媒体借机营销炒作,扰乱舆论秩序
一些商家和自媒体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往往会“搭车”“蹭热点”,有的甚至生造概念,挑起受众的情绪、制造焦虑乃至恐慌,同时利用做号党、营销号等网络水军营造强势舆论氛围。普通网民身处这种强势舆论氛围中,即便有自己的价值坚持,发表不同观点,也会被强势舆论淹没。
3.大众的焦虑心理为其提供可能
个体消极情绪聚合放大,催生“跟风焦虑”,影响社会整体心态。网络舆论场中,网民具有一定盲从性,算法推荐等技术又促生出“信息茧房”,极易使个体形成简单化、标签化、以偏概全的认知,无限放大少数人的个人焦虑情绪,可能引致大量网民出现“跟风焦虑”。
走出焦虑的怪圈,别因“伪焦虑”而瞎焦虑
《应对焦虑》一书说:焦虑的产生不是因为外界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而是源自想象中的危险,这个危险并不在眼前,发生的可能性也只是微乎其微。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警惕各类生造概念贩卖焦虑的套路。走出焦虑的怪圈,不因“伪焦虑”而瞎焦虑。须知,焦虑只会影响心态,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沙斯媛 综合 央视网、人民日报、新闻传播研究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