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保护“靴子尖”

··

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方志勇 杨志刚 报道

  在水泥森林与铁路线中间还残留一处明朝建设的老城墙,它见证了德州几百年的厚重与沧桑——

  保护“靴子尖”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州南城墙。(资料图)

1961年德州老城墙拆除北门。(资料图)

  春归德州。

  城之西北角,钢筋水泥森林与京沪铁路线中间,尚存10余米高的土筑老城墙。

  这一角城墙,历经600余年风雨剥蚀,绿意如约而至,青草初萌,春花点缀。

  岁月轮回,老城墙承载着往昔岁月里的人来人往。大运河畔,漕艘栉比,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留待后人剖析……

  依河而建的“靴子城”

  古今德州城,皆与京杭大运河休戚与共。大运河水,让德州与京津冀一脉相通,血肉相连,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人文飙起,名卿蝉联”。

  “德州城旧址在今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一带,随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德州逐步成为漕粮转运的重要仓储之地。”德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王德胜介绍,明朝初年,德州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德陵互易”,德州城从今陵城区一带“出走”,迁到运河边上,建设了德州卫城。搬迁的原因很简单:金、元两代为方便漕运,都在德州设立仓储基地。

  《德县志》记载,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德州城北三里许的运河西岸设置将陵仓,贮存由御河运来的“豫省粮”,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厂村,当年叫北仓。此时距离德州城的建设,还有268年。因此有了那句“先有北仓街,再有德州城”的说法。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德州卫都督张文杰、指挥使徐福酝酿十年,全体卫军历时两年建设了德州城,为砖城。

  德州老城的缘起显而易见。德州城范围大体为今德城区东方红路至共青团路,新湖路至迎宾路。因形似官靴,亦称“靴子城”,周长5100米,高12米,厚9米,护城河宽15米,深6米,城内面积2.5平方公里。

  今日残留这块便是“靴子”一角。德州城有5个城门,东为长乐门,南为朝阳门,西为定边门,北为拱极门,西北为广川门。明万历年间,定边门改为聚秀门。

  一般情况下,古城有四个门,唯独德州有五个。据王德胜介绍,此中还有一段轶事,官兵收入高,要吃运河甜水,但运河却被城墙隔断,吃水要绕道大西门,但德州官署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都集中在城内的西北部,为方便去城墙外的运河取水,当局者在驻军附近别出心裁设立了广川门,俗称“西门”“水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是老德州的居住密集区,最初因为靠近运河,卖河水的来此定居形成街道,得名水市街,1946年德州解放后改名胜利街。

  岁月荏苒,在历史变迁中,德州老城墙历经多次修缮。在1935年的《德县志》中,记载着五次大修缮。

  德州老城与运河密切联系同样体现在老城墙的修缮中,尤其是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第三次修缮。这次维修中,最经典的“神来之笔”当属建材的运输。德州地处平原,缺少石头、木材,如果在当地烧制,扰民费时,如果车马运输,耗资巨大。德州人集思广益,想出了建材从渤海入天津大沽口,然后逆流走大运河,直达德州的方法。

  这次大修,在德州历史上也留下诸多记载。其中刘士骥在《振河阁私祝记》中写道:“是阁也,缥缈天际,四望廓然。西则河流滉瀁,映带平野;东则宫墙数仞,春树万家;南则雨帆风缆,千艘鳞次而来;北则帝阙,五色之云依稀在睫”。

  “德州制”城砖运往北京

  1946年,德州解放,因城市的发展,旧城墙逐渐拆除。1958年德州市第一张总体规划图发布。德州跳出老城墙看城市发展,随着1961年最后一个城门北门的拆除,在其原址上出现了东方红路、新湖路、青年路、迎宾路四条市区主干道,虽然与老城墙并不完全吻合,但人们还是形象地称之为建在城墙上的马路。

  据悉,当时建城的砖除主要由城南20里左右沿运河的村子所烧制,这便是如今德城区黄河涯镇的“窑上”“伙房”两个自然村。后来老城墙拆除后城砖又应用于铺路等其他城市建设。

  “前些年,我在北京德胜门箭楼的军事城防文化展上,发现了一件特殊的展品——城砖。在这块砖的长侧面铭有阴文楷书:‘万历四年德州营造’。”王德胜介绍,德州的砖通过大运河运到了北京,这也显示着德州因运河与北京的紧密相连。

  3月6日,记者沿着德城区小锅市民族市场路一直向西走,再沿着小路一直走向深处,老城墙便进入了视线。伴随着火车的轰隆声和都市的喧闹,残留的老城墙安静地屹立在这。

  据德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璐介绍,因墙体长期暴露在外又紧邻京沪铁路线,虽增设了围挡,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但风化、雨侵、腐蚀、共振等因素对城墙破坏依然严重;同时,早年间城墙还遭到人为挖掘破坏,导致泥土剥落甚至坍塌,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裂缝,现已看不出城墙走向及原貌。

  为了防止德州城墙遗址继续受到自然力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2020年4月,德城区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的队伍,通过补砌、裂隙灌浆、覆土修整等专业保护技术,对城墙遗址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工程。历时五个月,工程已于9月份竣工。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当地居民夏连英。1998年,她们一家搬到了这里,每天路过老城墙的她,见证了城墙的变迁。“以前的老城墙一直延伸到迎宾大街那边,现如今老城墙只剩了‘靴子尖’,几百年的城墙变成了这样,很是心疼。”夏连英说。

  因对老城墙有深厚感情,她成为了老城墙遗址的“看护员”,每日都会巡逻多遍,防止出现人为破坏。

  自城墙遗址保护工程开始以来,夏连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她家的小平房距离老城墙很近,工程用水用电,直接从她家里通了过去。从外地来的工人没有住房,担心住得太远,耽误工程进度,她主动提出来帮忙,跑前跑后,帮其在老城墙附近租了一套平房;因为住得近,她还担当起看城墙的任务。她说,这是国家的工程,老城墙是一代人的记忆,她有义务帮这个忙。

  保护运河文化

  老城墙作为城市文化符号,向人们讲述着老德州城600多年的故事。历经风雨侵蚀、战争摧残,虽已失去了当年的风貌,但它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来各时期的历史、军事、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德州城市发展史、运河及漕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城墙下,曾依偎着百十条大街小巷。北厂街便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起的村落,它紧邻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四大粮仓之一。

  3月6日,记者在北厂东北街村看到,该村的村史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德州城有‘三大宝地’——南关、北厂、二郎庙。这句俗谚口碑,人人耳熟能详。意思是说,上述三个地方是德州城商贸繁盛之地。其中的‘北厂街’在运河沿线闻名遐迩。”北厂东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郑月文说。

  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延绵不绝的文脉。2020年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德州被列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拓展区。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梁国楹认为,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不仅要保护河道主体,还要保护包括老城墙在内,因运河而兴起的风土人情、街巷名称等物质文化相关的一切。

  如何以德州城为圆心,来保护开发利用大运河周边文化,德州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2020年6月29日,德州市政协召开“抢救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专题协商座谈会,采用“专班+乡镇”的征集模式,重点抢救挖掘德城、武城、夏津三县区104个沿运河村落的运河文化资源,如民歌、黑陶、绢花、刺绣、传统技艺、民间美食等,搜集整理“六个一百”,即一百个运河名人、一百个运河村庄、一百个运河故事、一百首运河诗词、一百道运河美食等与运河有关的文史资料。

  时下,以北厂遗址为基础、以漕运文化为灵魂,主打运河遗址、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的“运河小镇”建设项目,正在逐步推进中。

  “运河入鲁,九望德州。德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应挖掘德州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复兴德州城昔日的漕运繁荣。它们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只有知道了城市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热爱这个城市,才能讲好德州的故事。”梁国楹表示。(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方志勇 杨志刚 报道)

责编:高娜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