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点出现错别字?“琅邪故郡”遭质疑
··
王羲之故居普照寺中的《集柳碑》
汉代琅邪相印
《多宝塔碑》 唐代·颜真卿
近日,有市民在沂州古城游玩时对一块写着“琅邪故郡”的牌匾产生了疑问。琅琊是临沂的旧称,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为什么牌匾上是“邪”而不是“琊”呢?沂州古城今年春节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引来了大批市民观光游览,景区按明清时期沂州的城市格局修建,其中修复了沂州府衙、平野台等沂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古色古香的建筑让前来游览的市民感到身临其境,沂州古城已然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但这块牌匾也让不少市民产生疑问,难道这么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也会出现错别字吗?
〔景区回应〕:
曾经过专家开会研究 “琅邪”二字有据可查
究竟是不是错别字,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沂州古城景区。“确实有不少游客向我们反映过这个问题。”沂州古城景区运营科策划主管李国栋说,景区的建设是有一批专家参与的,他们负责确保整个景区不会出现历史文化上的错误,而采用“邪”这个字,也是经过专家开会研究的。
“我们之所以用这个‘邪’,是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景区的文史专家黄克勇向记者解释,在最古老的写法中,“琅琊”就是写作“琅邪”。据记载,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邪郡就是其中之一。为巩固统一,秦始皇曾多次出巡,并在峄山、泰山、琅邪台、之罘岛、东观、碣石、会稽等处立石刻字,为自己歌功颂德,其中以琅邪台石刻文字最多,但因年代久远,石刻仅剩下残石。清嘉庆年间,大珠山下一农民耕地得汉代印章一枚,银质龟钮,方形,文白曰“琅邪相印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在出土的较早时期有“琅邪”二字的文物。除了相印,还有出土的汉代侯印、典书令印、太守印,也都刻着“琅邪”二字。
“除了这些,一些文学作品里也留下了不少证据。”黄克勇向记者展示了他搜集到的古籍照片,可以看到不少“琅邪”的踪迹。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多宝塔碑》中的落款中写着,“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在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禅寺内的《集柳碑》中,也有“琅邪”字样。可见,在最早期的写法中,就是“琅琊”写作“琅邪”。
〔专家〕:
“是一个文化改革的事情, ‘琊’和‘邪’没有对错之分”
既然“琅邪”是自古就有的写法,那“琅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临沂地区的专家学者,都比较认可‘琅邪’这个写法,因为自古就是这样写下来的。”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主流写法都是写作‘琅琊’,像安徽省滁州市就有个琅琊区,但追根溯源,‘琅邪’才是最早的写法。”
而对于这个说法,记者也在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丽那里得到了确认。“这个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没有‘王’字旁的这个‘邪’是古代文献、碑刻中常用的。”她向记者解释,“琅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西周时期姜子牙为青岛海边的一座小山命的名,“琅”是青玉珠的意思,而“邪”则是一个语气词,没有实际的含义。此后,“琅邪”开始正式作为地名使用,随着朝代的变更,琅邪地区也慢慢迁移到了现在的临沂一带。而现在常用的“琊”字则是在南朝后期才开始出现的,由于琅邪地区出现了王氏、颜氏、诸葛氏等名门望族,再加上名人辈出,人们便习惯在“邪”前边加一个“王”字旁,也就成了“琊”。不过这种习惯用法也是非常之少,只是在个别的墓志铭、文献当中才会出现,主流写法还是以“琅邪”为主。清代《康熙字典》也收录了“琊”字:“琅琊,即琅邪,地名。”真正开始流行使用“琅琊”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是为了和“邪(xié)”字读音区别开,规范普通话读音。“所以不能说‘琅邪’是错别字,相反,它还是古代最常用的写法。”
“这是一个文字改革的事情,没有办法分对错。”黄克勇说,“这也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他表示,景区之所以决定写成“琅邪故郡”,还是觉得要尊重历史,临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其弘扬传统文化,也是大家共同的义务。
临报融媒见习记者 宋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