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开启“集中供暖模式”!终于可以体验北方人的快乐了
··
近日,成都燃气集团正式推出“暖居工程”,截至昨日(15日)已有10000余户居民报名。最快到今年冬季,部分成都市民就可享受到全天室温18摄氏度的冬季暖居生活。
它来了!成都人过冬不再靠“一身正气”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终于南方人也能拥有集中供暖了!
△成都燃气公司意向征集海报
近年来,成都的秋冬寒冷天气达到了三个月以上。成都虽然处于南方非传统供暖区域,但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集中供暖的呼声日益增长。
3月12日起,成都燃气公司开始面向成都居民进行“集中供暖”意向大征集,拟在成都部分小区率先推出“暖居工程”,为成都居民提供全天室温18摄氏度的冬季暖居新体验。
如果用户所在小区或单栋楼报装率达到30%以上,公司将在3到6个月内完成供暖设施安装,最早可在2021年冬季享受暖气服务。
△成都市供暖设施报装流程图示
据了解,成都市此次施行的集中供暖与北方集中供暖的差别在于,北方集中供暖由于区域大,温度可控度不高。成都集中供暖则可满足居民自行调控室内温度,可根据气温、个人喜好调节,最大程度满足市民需求。
面积咋算?价格咋定?全面解答!
不过,要想体验“北方人的快乐”并非易事。
家里已经装了暖气怎么办?小区入住率不到1/3怎么办?按套内面积还是建筑面积算?
这些问题,成都燃气集团工作人员都作出了解答。
面积怎么算?收费标准怎么定?目前的供暖面积测算均以房产证载明的建设面积测算,标准为安装费230元/平方米,使用费用为每月10元/平方米。
安装费包含了所有改造工程及暖气片采购,市民无需另购暖气片。每个小区的实际安装费用会有不同,实际价格可能更低。
每月10元/平方米是一口价吗?除了每月10元/平方米的使用费外,市民无需承担额外的燃气费用。集中供暖不会影响燃气价格,市民若选择自采暖,仍需按正常的燃气价格缴费。
地暖还是暖气片?每个单元需要统一吗?未装修的房子地暖和暖气片都可以选择,已经装修入住的房子只能选择暖气片,住户可以任选散热方式,不需要整单元或整栋楼统一。
地暖安装要占6cm层高。暖气片安装施工周期短,不影响正常生活;地暖安装需要地面施工,要暂时搬家。
可以只安装一个房间吗?可以,但需要与燃气集团额外签订工程安装补充协议。
18℃是指暖气片温度吗?每年供暖多久?集中供暖保证房间温度达到18℃,即房间内放置的温度计都显示高于18℃,而不是暖气片18℃,目前计划的集中供暖时长为3至4个月。
已经安装暖气的家庭还能参加吗?已经安装自采暖设备的住户也可以选择接入到集中供暖大网中,燃气集团会对每个拟接入设备进行检测,判断是否符合工程标准且正常使用,用户需要承担户外的均摊费用及自己家中的户内设备改造费用。
小区入住率都不到1/3,还能装吗?可参与前期的信息收集,只要数量能达标,满足施工条件,即便报装率不达30%也可以安装。
老旧小区可以改吗?未来会不会普及?老旧小区只要符合条件,现场有具备实施的条件,有一定区域放置热源,就可以参加集中供暖,会根据情况决定后续新建商品房是否普及集中供暖。
安装意愿高!已超10000户登记
据成都燃气公司介绍,从上周集中供暖意愿征集推出后,市民报名意愿火爆。该公司咨询热线从8点开始接电话,一直到晚上十点多还有市民咨询。除此以外,成都燃气公司的营业厅及线下意愿征集点也围满了前来咨询登记的人。
目前,成都燃气公司已组织15个地推队伍在成都市各小区开展线下推广和上门入户征集登记,同时开放分布在成都市各行政区域的8个营业窗口开展信息征集登记工作。截至2021年3月15日9时,已收集报名客户10000余户,其他相关咨询热线600余条。
南方供暖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除了四川成都,江苏苏州也已于今年1月试点集中供暖,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高铁新城首座能源站开始带温调试。
△集中供暖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会议中心
与传统的供暖方式不一样,高铁新城启动区能源站集中供能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降低了室内和户外的空气污染,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这符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缓解生态压力的能源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尽快启动南方供暖问题研究”“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等相关建议。
此外,南方城市拥有丰裕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能源,适宜通过多能互补和冷热联供,发展低能耗、清洁低碳的供暖模式。
成都网友:冬天再也不用羡慕北方人
对于城市试行集中供暖一事,许多成都市民表示了支持。有市民称,最近刷朋友圈看到很多人也在发相关报道,作为南方人,每年冬天基本上都是“抖”过来的。现在有了集中供暖,冬天就可以过得舒服一些了。
不少网友也表示,“成都的冬天终于也可以‘暖暖的’了!”
外地的南方网友们也流下了羡慕的泪水——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
@南方的你
你的城市要有暖气了吗?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郑弘
策划丨何肖南
编辑丨隋博宇
视觉丨李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