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激发山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山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图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互联工厂)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通讯员 毛婷婷 济南报道
新旧动能能否转换,直接决定山东高质量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近年来,山东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灵丹妙药”,实现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正向“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全面挺进。2019年与2017年相比,全省新动能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8%,提高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图片来源:山东港口集团)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工程化推进体系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覆盖济南、青岛、烟台全境和全省13个市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试验,紧紧把握这样的特点要求,山东首先在推进体系建设上加以创新突破。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作出总体安排,构建起覆盖全省、配套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颁布实施全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逐一组建省级领导牵头、专班推进、规划引领、智库支持、联盟(协会)助力、基金保障的“6个1”推进体系。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建立动态管理的省重点项目库,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四个一批”滚动推进态势。2018年以来,实施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6770个、完成投资1.6万亿元。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四是强化监测评价。探索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监测报告制度,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和进程质效监测指数,综合反映全省及各市新旧动能转换成效。2019年对青岛、泰安2市和济南历城、青岛即墨2区进行了新旧动能转换专项激励。
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承担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这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新突破。
加强制度创新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山东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条件,针对体制机制弊端,大力开展制度创新。
首先,深化流程再造集成改革。出台流程再造“1+12”配套文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8条意见,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2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开通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企业项目核准办理环节由30个压缩为4个,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全面推开“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推行线上“不见面审批”和线下预约、帮办代办等服务,“掌上办”服务事项突破2000个。其次,优化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意见,不断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效率。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出台“标准地”改革指导意见,全面推开亩产效益评价,实施用能权市场化改革,收储1000万吨能耗指标、1000万吨煤炭消费指标,第一批10个项目完成交易,预支10万亩土地指标保障项目落地。再次,完善实体经济支持政策。先后出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扩权强县改革10条、推动“六稳”落地见效30条、拓展消费市场12条、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等重大改革文件,推动全省经济长期向好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探索科技赋能路径
新旧动能转换三年来,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探索创新新路径新模式,打造“四个机制”为动能转换赋能加力。
一是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整合设立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机制更加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构建全省实验室体系,首批4家省实验室可自主开展职称评聘、自主决策孵化企业投资,自主设立的科技项目视同省科技计划项目。二是创新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正职领导持股综合改革试点,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三是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采取“政府支持+联盟(协会)领办”“龙头企业牵头+行业企业参股”等方式,组建行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2017-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多、达到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7年的33%提高到45%。四是创新灵活开放引才机制。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出台《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推出一系列引才用才政策措施。编制“十强”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探索“人才有价”评价机制。建立创新型人才团队培育库,“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给予经费支持,全方位鼓励支持来鲁创新创业。目前,住鲁院士达到86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3800多人。
强化开放带动拓展动能转换空间
山东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一是制定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45条意见,出台稳外贸稳外资32条等一系列政策清单。实施“一国一地一策”合作行动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商协会合作机制。二是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自贸试验区112项试点任务已实施82项,吸引注册企业2.2万家。上合示范区围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四个中心”建设,重点在国际物流通道、海关监管模式、外汇管理、人员出入境、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开展全流程制度创新。三是扩大高质量“双招双引”。创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搭建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等重大平台,编制重点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重点企业名录,集中签约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启动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滚动推出104.3平方公里产业净地,面向全球精准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