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番推销不胜其扰,电话诈骗财产受损…… 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
“我是做整体装修的,你家房子装得怎么样了?约个时间我们可以去做个免费设计。”烦,又接到了一个装修营销电话!虽说已装修完房子近半年,但市民刘先生仍隔三差五收到装修公司的营销电话,令人不胜其烦。“我的个人信息如何到了从未联系过的商家手里?存不存在信息非法倒卖的问题?”“万一有人利用我的信息进行诈骗怎么办?”“作为消费者,该如何提高警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许多市民对此提出疑问。近日,围绕个人消费信息安全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电话营销“轮番轰炸”
2020年,刘先生的新房交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他决定尽快装修入住。为此,刘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咨询了一家装修公司,“由于平时我们工作较忙,当时只考察了一家装修公司,可自从我们拿到钥匙准备装修房子起,好像咱临沂的装修公司都知道我要装修房子了。”刘先生话语中虽略带调侃,但从他接听电话的数量来看似乎并不夸张,一天最多接了6家装修公司的营销电话。
“有天下午,我正参加单位会议,期间一个陌生号码给我打电话,隔十几分钟打一次,打了三次。”市民朱女士告诉记者,考虑到对方多次打电话应该有重要的事,会后,她立刻回拨过去,让她无奈的是,对方是一家早教机构的营销人员。“第一次拒接电话肯定是在忙,又连续拨打多遍,真让人无语。”
一方面,个人消费信息不慎泄露后,个别商家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电话营销“轮番轰炸”让人不胜其烦,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很有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
市公安局兰山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反诈中心警员韩晓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上个月14日,受害人李某接到自称是天猫客服的人员电话,对方告诉李某在天猫商城上购买的某品牌润肤乳存在质量问题,要对李某进行理赔,后该“天猫客服人员”通过要求李某先行垫付转账押金等形式,先后诈骗李某近十万元。
“不法分子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进行电话诈骗,其中退款类电话诈骗在整个电信网络诈骗案中占很大比例,占比约为20%,是发案最高的五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一。”韩晓东说。
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刚拿到新房钥匙,各装修、家电、家具公司电话接踵而至;在孕婴店给宝宝洗了一次澡,早教中心频频来电;一次网购遭遇电信诈骗损失了钱财……“我个人信息怎么泄露的?”采访中市民不禁发出这样的疑惑。
采访中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消费者个人信息流出渠道很多,如办证、办卡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时,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
“很多商家以低价购买用户个人信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寻找潜在客户,虽然成功率不高,但简单、可行、成本低。”该知情人士表示,有些不法人员专门低价购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加价转手贩卖牟利。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韩晓东介绍,泄露途径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网络黑客通过技术手段窃取单位或企业储存的公民信息;招聘、婚介、购房、办理会员等填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利用假冒网站链接、含有病毒的WiFi窃取信息;利用伪基站设备发送虚假链接方式窃取公民信息,以及各行业内部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窃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
多部门合力加强监管
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不断;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敲诈勒索、恐吓威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不小。记者从兰山公安分局了解到,因网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诈骗,这也成为较为典型的电信诈骗手段之一。另外,大量“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电话卡被不法分子购买后,成为诈骗高发的一大推手。韩晓东提醒,在日常消费活动中需填写个人信息时应注意保密,更不要随意让别人借用自己身份信息办理银行卡和电话卡。一旦怀疑个人信息泄露,要及时报警。
“我们公安机关将加大对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创新形式,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韩晓东建议,在提醒市民消费活动中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创新机制、加强联动,进一步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强化各市场金融单位、通信公司、各类商家、婚介所以及购物平台等各类企业商户对消费者信息保管工作的监管,在加大宣传教育的同时,为安全的信息保护制定更多硬约束。
采访中,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也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利用他人信息设立的虚假公司进行排查,防止诈骗嫌疑人开设空壳公司进行诈骗。
另据记者了解,本月工信部下架多款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权限,且在通报后并未按要求整改的APP,工信部也将继续监控各类应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律师说法:
泄露、出售个人信息可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是随意链接公共无线网络被截取,也可能是在酒店住宿或购物登记后,被人通过网络或他渠道售卖非法获利。”山东颐平律师事务所彭海律师表示,若是市民经常被电话骚扰,情节严重构成扰民的,市民可报警处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彭海说,现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主要有《民法典》、《刑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法典》规定,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彭海表示,根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身份证法》中也明确,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临报融媒记者 唐丽丽 见习记者 袁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