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 “五驾马车”并驾齐驱 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

  “俺种的冬枣皮薄、肉脆、味甜,长得还都红彤彤,特别好看,去年每斤最高卖到50块钱。”王福田乐呵呵地说。走进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车王村王福田精品冬枣园,71岁的王福田正在园里子修剪冬枣枝。

  每年他种的冬枣到了成熟期,全国各地的新老客户慕名前来入园采摘,不等冬枣下树,就被抢购了。王福田看到冬枣引来的商机,带头成立了沾化车王福田冬枣专业合作社,吸纳80名枣农入社,抱团发展冬枣种植。现在,王福田种冬枣年收入50万元以上,在他的引领带动下,合作社的枣农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冬枣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和“金蛋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找准路径尤为关键。今年,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恰逢其时,滨州市沾化区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抓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招引乡村振兴“头雁先锋”,党组织引领村集体发展,创建美丽宜居乡村,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五驾马车”全面开动,驶入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实施“四大工程”,给冬枣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惊蛰刚过,大地回暖,春意渐浓。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曹家庙村冬暖式大棚内,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排排冬枣树枝头吐露枣芽。“冬暖式大棚、春暖式大棚、大田三种种植模式使冬枣的采摘时间从7月底持续到10月底,错季供应,加上‘档期’时间长,今年我们又有个好收成啊。”沾化区下洼镇冬枣办主任刘荣昌一边仔细查看大棚内冬枣树长势,一边向村里枣农说。

  为“给冬枣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沾化区抢抓科技引领促产业提升,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与国内知名高校对接合作,建设农业新兴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实现种植模式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实施科技引领工程。沾化区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枣业高端智库”,引入全国顶尖专家人才,集聚激活国内外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目前,产研院已在沾化冬枣研究所和冯家镇大流村新建国际上最先进的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基地100余亩,建设智能化温室大棚10亩,统一安装了水肥一体化、粘虫板、绿盲蝽诱捕器、除草布等实用新技术,示范引领全区冬枣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品种换代工程。在沾化冬枣研究所、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设立300亩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品种研发力度,引进全国枣类专家刘孟军教授及其研发团队,进行新品种研发试验,合作实施的“大果优质多倍体‘冬枣’选育”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实施冬枣保鲜工程。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合作,推广使用新型冬枣保鲜技术,延长鲜枣储存期,增加枣农收益,鲜果储存期由2个月延长至4个月,通过科技成果的综合运用,使沾化冬枣的货架期自7月份至次年2月份达8个月时间,实现冬枣亚周年供应。实施链条延伸工程。利用现有智能冷库、综合楼、高标准生产车间等资源开展招商,打造冬枣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开发枣木雕刻、冬枣盆景、枣芽茶、枣花蜜、冻干冬枣、生物质燃料等产品,让一颗冬枣树的各个部位都能发挥出最大价值。

  “‘小冬枣’承载起乡村振兴的‘大期待’。要向冬枣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彻底改变沾化冬枣产业一产打天下,二三产业链条短、产值低的突出问题,让冬枣从‘旺一季’变为‘四季财’,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真正把沾化冬枣产业打造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介绍说。

  激励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2月8日上午,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堤圈村多功能大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00多名村民正兴高采烈地领取“乡村振兴”股权分红,这是该村村民连续三年享受年底分红。从三年前的“穷家薄业”到现在的“苦尽甘来”,黄升镇堤圈村的变化有目共睹,背后的原因是一个人改变了整个村。

  在外创业的山东裕阳集团董事长张立军功成不忘桑梓情,2018年3月3日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入股成立滨州复圣文化旅游公司,开展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先后投入三千多万元打造了文化苑、颜家大院、精品民宿、拓展基地等设施,并发展枣品深加工、石磨面粉等当地特色产品,把堤圈村打造成一个住、吃、购、玩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美丽乡村,2020年堤圈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回家,是一份情怀和责任,是我的一份功德。作为本村人,我有责任让这个村变得更富、更美、更好。”这既是张立军立下的“军令状”,也是他为堤圈村发展作出的远景规划。

  下一步村子该如何发展?答案其实很简单。张立军紧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采取村企共建、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堤圈村量身定制了“三步走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幸福新农村的蓝图呈现在面前:建设单处160平方米带小院的花园洋房让村民居住;流转土地进行整合,发展村办企业和现代化农场,打造宜居宜游的精品“铝业小镇”,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全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进乡村振兴,要靠人才落实,让各类人才特别是新乡贤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2020年,沾化区制定出台《沾化区回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任职实施办法》,招引各类优秀人才304人,区镇两级选派机关干部83人,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主任,实现全区438个村第一书记(主任)全覆盖。同时坚持“内选”与“外引”相结合,充分挖掘村里的在外能人和资源,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支持种养大户联合成立产业合作社,倡导“帮人富、带人富、促人富”的良好风尚。

  “‘挖’来张立军这样的‘新乡贤’做村里‘带头人’,就是看中他们带动一个村甚至周边几个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沾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俊峰说。

  坚持党建引领,打出造血活血“组合拳”

  沾化区利国乡吴庙村是滨州市最大的村级分布式吴庙2.5MW光伏扶贫项目。村边的养殖小区,光伏发电板建在羊棚上。棚下,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这样养羊节省了土地和成本,两不误,养殖户有两份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韩星合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土地资源盘活,光伏持续收益,一年算下来,村集体收入可达30多万元。我们为村民办事心里更有底气了!”

  沾化区立足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工程”,创新搭建“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电商”等支部引领发展工作平台,指导各乡镇(街道)明确1-2个产业方向,科学确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主营业务、组织形式和发展规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因村制宜,根据各村特色产业,党支部领办创办生产经营型合作社、服务(劳务)型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综合类合作社等,优先吸收贫困户、贫困群众入社,通过就业带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推动利益共结,让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截至目前,全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450家,覆盖率达100%,入社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村集体年收入村均增加25000元左右。

  “哒哒哒......”走进沾化区泊头镇孟家口村童羽坊服饰一号“卫星工厂”,20多名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家庭妇女,坐在缝纫机前赶制新款羽绒服。“离家近,活儿也不累,一个月能挣到3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在这里上班的本村村民张燕燕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沾化区实施“村办卫星工厂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沾化区拓宽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和方式,采取引进来、扶起来形式,吸引外来项目投资建厂,并积极鼓励扶持发展本土村级企业,把“卫星工厂”建到村民的家门口,实现基层群众增收致富。各乡镇(街道)党组织引导村集体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或院落等,盘活自身闲置土地、仓库、劳动力等资源,“有的放矢”地对接相关产业企业,新建改建卫星工厂或生产车间,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实现村集体入股收租,村民就近就业。各乡镇(街道)在规划、布局等方面,充分考虑场地、交通、周边劳动力状况及收益等综合因素,确保建一间、成一处、就业一批、带动一片。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办卫星工厂234个,辐射带动438个村8820名群众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新发展思路,打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办卫星工厂村级增收“组合拳”,如今的村级组织,已实现从无米下锅到有钱办事,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 沾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高双海说。

  创建美丽宜居乡村,实现“村村优美”

  “从前村里这条沟渠淤泥深积、污水横流,如今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也越来越多,天暖和的时候来周边散步心情很好。”沾化区富国街道丁家村村民薛岩青眉宇间幸福洋溢。而这一切改变正是源于富国街道坚持特色片区发展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

  好环境不仅带来好生活,还能带来高收入。“我们将城区周边20个村沿徒骇河划分西北、城西、城北、城南4个片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场及生态旅游,西北片区建成1200亩高标准绿化苗木场,城西片区建成集旅游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百亩精品冬枣示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韩振岚介绍,丁家村所在的城北片区通过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先后开展水域清淤、3200㎡休闲文化广场建设、4.9km道路硬化、幸福院及孝善食堂建设等多项改造工程,如今已变成绿意水韵、生态宜居的秀美村庄,还带动周边村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沾化区从改善农村环境入手,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建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硬化道路通到户,填埋坑塘建广场,村居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开展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实现“村村优美”“户户整洁” 。截止目前,沾化区下洼镇粉李村、冯家镇孙家村等7个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0%。

  “我们鼓励农村家庭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家庭‘小美’聚合成乡村‘大美’,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沾化区妇联主席张慧说。

  沾化区妇联将“美丽庭院”创建作为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细胞工程,组织引领农村常住庭院参与创建,区、镇、村三级妇联合力共建,农村庭院洁净文明程度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一幅幅庭院美、人心和、乡村美的画卷跃然眼前。截至目前,创建区级以上“美丽庭院”示范户8696户,其中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720户,创建市级“巾帼文明卫生示范街”110条、示范村4个。

  融入百姓生活,让文明实践“润物细无声”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振兴。自腊月二十三开始,滨州市沾化区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乡村文化振兴“点亮春联村”活动,组织当地知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分赴大高镇薛家村、冯家镇大蔡村等8个“春联村”,志愿为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书写“感党恩•颂枣乡”楹联大赛获奖作品为体裁的春联,各“春联村”积极发动本村书法爱好者、村民、中小学生创作、书写春联,共为村民书写春联和“福”字5000余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和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我们这次活动是以春联作为载体,以文风促家风,以家风带村风,用文化的魅力助力乡村振兴。

  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

  走进沾化区富国街道田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院宣传栏里“好婆婆”“好媳妇”的照片格外醒目,一位“好媳妇”的事迹让村民们连连称赞。她叫高洪花,婆婆常年有病在身,她15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毫无怨言的细心照顾。真心换真情,婆婆无论刮风下雨或深夜,都会在家门口等着下班回家的儿媳。像这样故事在田家村还有很多,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家庭和整个村庄。每年底,村里组织道德评议会按照婆媳关系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乐于助人等标准由村民推荐候选人,再由村民代表、党员集体投票后公示。田家村已连续15年开展评选活动,截至已连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先进典型265人。

  沾化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健全区、乡、村三级组织架构,建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建成乡镇(街道、海防)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5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400余支。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所的阵地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五老”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金晖助老”、“春节慰问送温暖”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志愿者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同时,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

  “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大胆创新,丰富内容,将活动重心下移,开展一系列常态化、本土化、特色化的文明创建项目,让群众‘看客’变‘主角’,打通凝聚群众、引领群众‘最后一米’,真正将文明实践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宝玉说。

责编:李金宗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