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账目中的村务“阳光”:一摞摞账本记录了村庄70年变迁
··
大众日报记者 李剑桥 姜斌 张浩 郭茂英
◎一个问题
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村庄干部群众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一个主要原因是账目不清,群众对村集体的收入和支出有疑虑,干部又无法作出清晰的解释。为此,中央在近几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对加强乡村治理、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提出明确要求。
◎一摞账本
自1951年至今,除了几段特殊历史时期,村中的大事小情,大至修路打井,小到一盒火柴,财务账目记录得一清二楚。一摞摞账本,折射了这个村庄70年来的变迁,也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
◎一份清单
“但生产队里很穷啊,就几头牛和骡子,二三十人抓阄分一头牲口。最后各家各户还分了生产队的饥荒,每户是163块钱的贷款债务。”吴文奎指着当年账本上这笔每户均摊的163块钱很是感慨,“那时候这可不是笔小数目啊!”
◎一种坚持
账目清晰健全是小吴家码头村的好传统,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件事情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那就是“民主议政”。账目在民主议政日上公布后,还会将详细情况贴到村委门口的公告栏里,对全体村民公开。
无棣县城北行30余公里,有一座小山,名曰碣石山,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因73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是鲁北平原惟一的山体,被称为“京南第一山”。
碣石山东邻,有一个小村,名曰小吴家码头。村子不大,总共不到600口人。村子南临德惠新河(原黄河古道马颊河),这条河几十年前还能通航,常有船只在此停泊,村民吴姓居多,故得名小吴家码头。村里有一件事,可称得上“传奇”。自1951年至今,除了几段特殊历史时期,村中的大事小情,大至修路打井,小到一盒火柴,财务账目记录得一清二楚。一摞摞账本,折射了这个村庄70年来的变迁,也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
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村庄干部群众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一个主要原因是账目不清,群众对村集体的收入和支出有疑虑,干部又无法作出清晰的解释。为此,中央在近几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对加强乡村治理、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如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2019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今年一号文件明确“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据有关专家解读,账目健全、财务公开透明,无疑是“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地时户均分到163元债务
2月28日,正月十七,小吴家码头村过年的气氛还没完全散去,很多村民家门口还挂着大红灯笼,保洁员正在对路边沟上新铺设的盖板进行清理。年前记者来到小吴家码头村时,施工队正在对村里东西向的中心主路和村北的东西街边沟进行修整。修整路边沟,可以美化村内环境,拓宽村内道路,村里为此投入了30.5万元。当然了,这笔钱怎么花,经过了村民充分讨论,每笔支出也都记得清清楚楚。
记者见到小吴家码头村搞建设首先想到怎么花钱怎么记账,缘于2020年深秋初访这个村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当时在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摞摞账本,各式装帧皆有,整整装了两大木柜。仅看账本封面,就能够看是哪个年代的账。账本大体有四套,现金总账、往来账、固定财产物资账、收支明细账。虽然这些账本有些纸张早已泛黄、损边,字迹开始模糊,但所记账目分文不乱。记者看到最早一本账是“1951年3月30日,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小吴家码头村)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详细记录着各家土地的亩数、四邻等。小楷竖排,字体工整隽秀。
村里人介绍,1977年2月,当了14年民办老师的吴文奎担任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此后村里接续上了一度中断的记账传统,村里大小收支都记录在账本上,村民档案、分地档案、宅基地档案也都齐全。
今年77岁的吴殿华是村里的老会计,从1964年一直干到2002年。1996村账镇管之后,村里所有的收支钱款都归由镇经管站统一管理,但村里还是把记账的传统保留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账本里增加了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转费用、扶贫项目分红等内容。吴殿华卸任后,这项工作便交到了今年51岁的村报账员吴元山手里。
这些账目不仅记得详实,还每月向村民们公开。“1981年,村里就成立了理财小组。比上级要求的还早呢。”吴殿华说。
望着这些账本,记者心里冒出两个概念:“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1981年冬,小吴家码头村满怀对未来的希望,开始分田到户。
“我记得很清楚,1981年的冬天,过完了秋收之后,闲下来了,我们进行分地。”与改革相伴的往往是阵痛,干了44年村支书的吴文奎回忆,当时不少周边村的党支部班子想不通,工作开展不顺利,“庆幸的是我们班子这几个人当时普遍年轻,接受新鲜事物快,做了工作后,村民们也都纷纷支持,分地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当时村里520来口人,700多亩的耕地,人均分了一亩半地。“但生产队里很穷啊,就几头牛和骡子,二三十人抓阄分一头牲口。最后各家各户还分了生产队的饥荒,每户是163块钱的贷款债务。”吴文奎指着当年账本上这笔每户均摊的163块钱很是感慨,“那时候这可不是笔小数目啊!”
1984年,小吴家码头村根据政策又对土地进行了一次调整,翻开“无棣县人民政府土地承包管理使用证(存根)”,记者清晰的看到每家每户分地的详细记录。吴建华家几块地合计4.2亩,长度、亩数、地级、四届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万一邻里发生土地纠纷,处理起来有据可依。
村里“大项目”收支一清二楚
分地之后,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有了,可还是吃不饱饭。小吴家码头村紧靠德惠新河,却因为没有电灌设备,庄稼浇不上水,产量一直上不去。“当时村里只有一台小柴油机从抽水浇地,大吴家码头村有电灌设备,咱只能依靠人家,人家浇完了我们再浇。”吴文奎说,1986年村里决定修一座电灌站。翻开1986年的现金账,第4项记录着“电灌站用料(一部分),票据12张,支出4353.00元,结余7377.09元”;第7项记录着“电灌站零用工、料,票据10张,支出643.20元,结余5190.28元”,对应的票据则收录在“会计凭证”簿里。“当时村里一分钱没有,我就上县水利局争取了500块钱,又找到县政府解决了7000块钱。修电灌站,村民们的积极性也都相当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后东拼西凑硬是把这个电灌站给修了起来。”翻着1986年的记录,吴文奎回忆到,“直径40厘米的出水管,一天一宿能浇100亩地,全村一星期就能浇完,还能给别的村用,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吃饱饭之后,增收就成了吴文奎带领村民们要迈出的第二道坎。
1986年,修电灌站的同时村里决定贷款6万元,在挨着镇上集市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个货栈,占地10亩、8间大瓦房,租赁给村民经营,开始试水商品经济。1992年,从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后,村里又利用集体土地,建成了占地71.7亩的枣园和苹果园,然后承包到户。这些在小吴家码头村的账本里同样有详细记载:“苹果园用料、盖屋、杂项,票据52张,支出2020.15元”,“吴文华9.7亩,苹果林442棵,枣林结果109棵,未果6棵;吴文艺,10.5亩;吴宝广,7亩,枣林结果55棵,未果150棵……合计枣林结果660棵,未果972棵;苹果林829棵”。“头三年不收承包户一分钱,光养树,三年后结果了再收租金。群众靠苹果树致富,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吴文奎翻出当年果园的账目说,这算是村里的第一笔大收入。
“吴书记的头脑很活,而且观念也比较超前,我们小吴家码头靠着镇驻地,紧邻省道,来往交通方便。1997年的时候,吴书记就和村民们商议,想将村边沿路的荒地沟渠整平,建一批沿街房。”时任小吴家码头村村主任的吴文才说,最终大家商议决定,沿街房采取集体和村民合资的形式修建,以村集体为主,村民们自愿认筹,然后根据房子面积大小,缴纳6000元一间或者8000元一间的“筹建费”。交房后,每年承包户再交纳每平方米2元的管理费。就这样,到2002年,小吴家码头村一共建起了103间沿街房,村民们干起了各种生意,小日子开始富起来。 “沿街房靠着省道来往车辆很多,就拿村头的羊汤馆来说,这两年一年十几万元没问题。”小吴家码头村有一个专门的商品房专用档案袋,保存着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等材料。
2000年以后,随着附近鲁北化工等几家企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做生意,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工厂里的上班族,每个月五六千元的收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足。
2017年,小吴家码头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但是脱贫不脱政策,目前村里还有10户19人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王专祥家2人,15100-560=1454元;邱延芝1人,5100-280=4820元……”“减去的280元是6月份已经发过一次了。”翻开2020年9月21日最新的扶贫分红账目,吴文奎告诉记者,2019年村里通过民主评议将这10户分成了两类,一类5人,二类14人。去年,一类人员每人分到扶贫项目分红7000元,二类5000元;今年一类人员扶贫项目分红增加到7550元,二类增加到5100元。
根据去年的最新账目,除了村里的已脱贫仍享受扶持政策的几户,其他家庭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村集体也通过土地流转、扶贫项目分红等,年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
坚持了44年的“民主议政日”
账目清晰健全是小吴家码头村的好传统,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件事情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那就是“民主议政”。
如今,每月5日是小吴家码头村的“民主议政日”,参会者是村民们推选出的30名村民代表和18名党员,每次参会人数超过80%才算有效,如代表确实有事请假,可随机选取村民补位参加。“上级没有规定这个民主议政日活动之前,我们村的大事小情都会开会和村民商议,从我当上支书开始就有了这个做法。”吴文奎说。
2020年10月由于国庆节放假,民主议政日改到了10月13号。财务公开是每个民主议政日上很重要的一环。“上个月的支出,全村的环境卫生大清理,雇佣人工和机械一共花了6360元,幸福院、路灯、村委加电灌站的电费一共是1700元。再就是建党群活动中心,咱负责给施工队接出电线去,买了两捆线170元。建党群活动中心雇了一个专业监理,从建设启动到结束一共是5000元,虽然这个花的不是村里的钱,是咱第一书记带来的项目款,也和大家说一下……”村报账员吴元山在会上一一细说。这些账目在民主议政日上公布后,还会将详细情况贴到村委门口的公告栏里,对全体村民公开。
本文开头提到的路边沟整修工程,也曾经是“民主议政日”讨论的一件大事。
多年前小吴家码头村开通了三纵三横道路,为本村和邻村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但由于年久失修,道路两旁的边沟普遍损毁严重,村民平时也有不少提意见的,因此村里决定进行全面修整。
要修路就得花钱,而这钱怎么花往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时候,小吴家码头村老账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它是村干部的“正心丸”,也是村民们的“安心丸”。
“1996年开始村账镇管,钱虽然交上去了,但我们还是保持着记账的传统,每一项支出收入都有记录,而且现在的账比以前更清晰了,一份是咱村里自己记的,一份是镇上给记的,都向村民公开,村民有疑问,可以随时去核对这两本账是否一致,这样就更放心了。”吴元山说。
这次修路边沟为例,民主、公开、透明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村里决定对全村的道路边沟进行修整后,就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跟大家汇报了具体情况,由党员群众代表去实地查看后,大家一起坐下来研究这个活儿咋干,拿出意见。开完会后,村委将会议记录向镇领导汇报,做重大事项审批;镇上同意后,进行第三方工程审计预算;预算费用为31万左右,村里再将这项工程挂到网上面向社会招标;工程完工以后,再经过村里群众代表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然后到经管站走账。”吴文奎大体介绍了这一整套流程。
民主议政日上,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也都踊跃发言。村民吴宝卫说:“我觉得边沟的盖板用水泥板不太行。加上盖板后边沟和路平齐,遇到下大雨很容易积水,时间一久容易阴坏沿途房屋的后墙,可以把盖板换成铁篦子,加快雨水流速。再就是给沿途村民家的后墙墙角再泥上一层灰,做防护。”村民吴广臣提出:“铺上盖板后,路就很平坦了,怕是有些过往车会轧着盖板走,容易把盖板轧坏,是不是沿途设上安全桩,然后贴上反光条,提醒来往车辆。”除此之外,村民还建议施工期间选派出一名村民代表,对工程进行监督和协调,每天给这人60元补助,这样村民也放心,村干部也放心。最终村民吴宝卫被选为监工代表。
“以前干过工程,对这方面还比较熟悉。平时就是帮帮工程队的忙儿,监督一下每天的工程进度和质量,避免偷工减料,看看是不是按咱们的要求干的。遇到工程队和沿途村民有什么需要沟通的事时,负责出面协调。”吴宝卫平时就是个热心肠,由于对会干电工活,平时村民换个电闸、电线、灯泡什么的都找他,他已经义务给村民服务了30来年。
谈起村班子的工作,吴宝卫也很是赞许:“咱村委各方面都挺好的,特别是咱书记,要不也不会干了四十多年。村民对村班子的信任,因为他们给老百姓办实事,平时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和村民们商量,村里要干点什么事,大家都知道,积极参与。”
由于村“两委”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且把事干得明明白白,小吴家码头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村、生态文明村和全省、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8年村班子还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支部书记吴文奎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
□本报记者 姜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在小吴家码头村,建立在账目健全基础上的“民主议政日”,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个阵地,事事可监督、件件按流程,村里的大事小情、财务收支,村民了然于心,这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让基层组织行使职权有了“一定之规”。
近年来,小吴家码头村的各项村级事务,村民参与度更高了,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集体参与出谋划策;干部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决策取信于民,用长效机制确保村里大小事情的公开透明、利于执行,这可能就是小吴家码头村取得良好发展的“密码”
对于小吴家码头村的做法,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张维亮教授认为,通过对无棣县小吴家码头村基层治理的探究,我们看到了一条做好基层治理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抓好基层治理需要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增强群众自治活力,创新基层群众参与自治形式,努力实现基层组织与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用法治思维推进基层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努力使依法办事成为村“两委”班子和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摞摞账本,清晰地映射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历史变迁,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档案。时刻用法律和制度约束村级班子的决策和行为,让人民群众心中对村情村事明明白白,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更加拥护。”张维亮认为,小吴家码头村与时俱进地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充实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完善协商程序、用好协商成果,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让群众的意见畅通直达,使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有人办,将村居服务落实在基层,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等等,这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哲学教研室讲师吕厚忠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振兴如何稳步推进?首要工作就是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在农村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处于深刻变动的时期,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本传统村庄的封闭性、稳定性被空心化、流动性取代,原本单一的务农阶层分化为依赖不同经济来源的多重群体。小吴家码头村的‘账本’,看得见的是村里大事小情,看不见的是党组织工作的细致入微。”吕厚忠认为,从小吴家码头村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干事有谱,百姓跟随;干的成事,百姓支持;干事干净,百姓信赖。推广开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扣群众需要和廉洁自律这两个基本点,通过组织联动、党员带动、机制促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威海临港区开展“透明村居”建设,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村务公开到“炕头”到“指头”
全面从严治党要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督机制,以村级组织和村居干部“说透明话、做透明人、办透明事、当透明体”为目标,督促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透明村居”建设。详细报道请看《村务公开到“炕头”到“指头”》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这是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探索出的“双基多维”的基层治理体系重塑经验的一部分。
“双基”,即党组织着重在基层社会化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引领力和组织力。“多维”,就是把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嵌入到农村社会各领域,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山东省有6.95万个行政村,数量居全国第一。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密度高是其显著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千差万别,要想实现“双基多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详细报道请看《双基多维,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双基多维走出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