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时评丨摒弃“交账心态”

··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 本报评论员李岳岳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代表指出,切实解决行业、产业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需要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从“交账心态”转变为“守土有责”。这一建言,引发热议和共鸣。

  交账心态,是学术浮躁的一种典型表现。一段时间里,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快出成果,追逐热门学科领域,而不愿在基础领域深耕;有的搞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论文、拉项目、评奖项上,偏离了科学正轨……只追热的,只干快的,科研数量是上来了,质量却下去了,这导致很多研究都做了无用功,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寥寥无几,反倒对公共科研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对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产生了“挤出效应”。

  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科学研究有自身规律。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回顾我国那些重大科技成果,北斗导航卫星、C919大飞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哪一项不是经历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潜心攻关、持续探索,才取得重大突破,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果抱持“交账心态”,跑一跑停一停,或是跑两步就换赛道,只会被不断“卡脖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摒弃“交账心态”,须从根上找原因。长期以来,基础研究难以获得经费支持,让科研人员对“坐冷板凳”望而生畏;“唯论文”“唯职称”的考核评价,对科研项目半年一查、一年一验,搞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草草结项。种种“交账心态”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症结。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营造鼓励长期探索的制度环境,强化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如此,才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掌握更多独门绝技,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