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完善新职业青年的福利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
··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曹金萍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报道
近年来,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大批形态多样、分工精细的新职业应势而生。仅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公布了三批38个新职业。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一系列职业从无到有,遍地开花,对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选择大有益处。其中,对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就业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青年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兴趣爱好和职业的结合点,用创造改变生活,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就促进新职业青年成长发展问题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曹金萍介绍,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在劳动关系、从业手段、就业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从合同雇工到劳务派遣、从实体服务到虚拟环境、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新职业的灵活性更强、自由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属于“浅就业”。
“经过调研发现,作为新兴事物,新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曹金萍分析,新职业群体诉求高度分化,行业门类、利益关系复杂,政策帮扶的整合难度很大。其次是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大部分新职业青年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单位”,很难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超一成没有与平台、雇主签订任何合同,四分之一没有参加社会或商业保险。另外,成长发展压力巨大,每天工作最长的达到11小时,47.9%每周工作7天,同时面临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并且社会认同普遍不高,很多人包括家人不理解、不认可,总认为没有正规职业,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大多数新职业青年游离于体制之外,社会参与渠道缺乏,相当一部分对未来发展感到忧虑,不知道现在的事业道路能走多远。
对此,曹金萍提出建议,要完善新职业青年的福利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尽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法律和政策短板补齐,建议人社部门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解决参保难、转接难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职业在国家职业认定与分类系统中的界定,尽快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技能等级评定体系,让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运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新职业青年的就业能力。另外,要增进新职业青年的社会认同。选树优秀典型,加强宣传引导,传递各类新职业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奉献社会的青春正能量,增进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