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人才支撑,做强“软实力”

··

大众日报记者 赵小菊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山东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坚持冲破条条框框“创”,广开门路“引”,多措并举“育”,优质高效“服”,加快构建了乡村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生态。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因为创新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弃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威海设计谷”“漫画村”“康养村”……近20个特色村吸引社会资本2亿多元,改造流转了400多栋房屋,发展文创、特色民宿、康养等产业,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带动了集体和农民增收。

  这种变化的源动力何来?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认为,是因为走“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子,面向全国广纳不同领域高端人才,通过双方协商和调研,再深度介入每个村的发展方向,给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的舞台。

  乡村大有可为,但在拴心留人的“软环境”方面,较之各方面条件都更为成熟完善的城市而言,并不占优势。为此,我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有效激励政策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服务专员制度,为乡村高层次人才提供交通出行、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43项服务,为基层专家发放“山东惠才卡”2000余张。建立人才特聘、岗位特设等基层引才制度,允许基层事业单位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开辟基层引才绿色通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提高乡镇工作补贴。

  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向乡村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实行向基层人才倾斜的岗位设置制度,分步提高乡村基层的高级岗位设置比例,规划到2022年,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0%,到2028年提至15%,2035年提至20%,为基层人才发展拓宽了空间。

  2018年,我省率先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在东营开展试点。2019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市。截至2021年1月底,我省3329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作为全省首批获评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佟福兴有了更高的干劲,2020年合作社改造了9个钢结构温室大棚,建了2个菌种培养车间,他也更加致力于加大研发,希望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

  群雁高飞头雁带,为培育出更多的乡村“带头人”,我省实施了“领头雁”培育工程,争取1.1亿元中央资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4.2万人,支持经营成果、致富经验就地转化和推广普及。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选树“好青年”12万余名,7000余名成长为村(社区)后备干部。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随着越来越多人才汇聚到广阔的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将会愈加多姿多彩、明艳秀丽。

责编:葛思琦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