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威海丨张军:“我们因爱来到这个世界”
··
3月5日,在环翠区竹岛街道海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多位老人凑在一起学插花,威海助力公益的志愿者们正在一旁耐心指导。
“红玫瑰、红色洋牡丹,这束花最红火,我得留给小张,谢谢他去年对我们的照顾。”老人张玉琴在鲜花上小心翼翼洒了点水珠,然后四处搜寻着“小张”的身影。
张军(中)开展志愿服务。本报记者 刘志鹏 摄
张玉琴口中的“小张”,是威海助力公益的负责人张军,目前他已经做了20年志愿者。
“可不是嘛,他为咱社区办了乐耆学校,教跳舞、唱歌、书法,可是有个发挥余热的地方了。”老人李向红在一旁应和着说。“他可是个大忙人,今天组织了两个志愿活动,赶着去串场子呢。”志愿者一句调侃,大家哈哈大笑。
20年前,张军是一名国企职工,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他还是个热心肠,闲暇时最爱参加志愿活动,每逢假期,不是在孤儿院洗涮,就是在敬老院打扫。
总以为生活会一直平静又幸福,然而2009年,变故来了。张军最亲的亲人相继去世,心灵受到巨大打击,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那段时间,悲伤总是不受控制地涌上心头。日子总要过下去,他强压住心中的悲痛,按部就班上班、做公益。
有一次,他上门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干家务,临走时老人眼巴巴地问:“明天还来吗?不来的话,我去找你行不行?”看着老人期盼的眼神,张军一瞬间被触动了:“我姥姥跟您差不多大,如果她还在,肯定希望我陪着,您放心,我有空就来看你。”
走在回家的路上,张军想着老人开心的面庞,他压抑的心结释然了。“他人的快乐给了我希望,那何不化小爱为大爱,去帮助更多的人。”张军说,他默默做了一个决定:辞职!一心一意帮助困难的人!
2010年,张军成立威海助力公益,带着4个和他一样古道热肠的人,正式踏上了职业志愿服务之路。
在大部分人看来,做公益是那些救助孤儿、捐钱治病等救人于水火的大事,但在张军眼里,无非就是陪孤寡老人聊聊天、组织社区居民唱歌跳舞、去给贫困家庭打扫庭院,这离公众的期望有一些距离。
干这些小事有什么意义?在张军迷茫的时候,一个电话鼓舞了他。
“我妈临终前念叨,想小张了……”一位老人的女儿在电话的另一头泣不成声,张军的泪水也模糊了双眼,他真正领悟到做志愿服务的意义:给生活以希望,给生命以力量。两年前,张军经常带志愿者去胜利社区这位老人家服务,为老人读书、捶背,每次都哄的她开开心心,后来老人随女儿搬去济南,渐渐就断了联络。
多年来,张军志愿服务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也有更多的“热心肠”加入他的队伍。之后,他成立威海首家社会化社会工作机构助力社工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志愿项目,“党旗飘扬 爱满滨城”“青系乡村”“无障碍体验”“希望乐园”项目相继开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关注的群体,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群体被看见、被关怀,是张军最欣慰的事。
随着威海志愿者群体越来越庞大,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松散,志愿者的权力得不到保护,张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自费投入10万元开发志愿服务记录数据库,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有“身份证”。如今,他带领着15000余名志愿者,培育了20多个社区组织,开展了40多个服务项目,服务20万余人次。
服务那么多人,无名无利,图个啥呢?张军看着周围忙活着的志愿者说:“我们因爱来到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