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解读王竞成组诗《致灵魂》
··
读王竞成《致灵魂》:亦将予以某种精神鉴照
叶芝有名篇《当你老了》,其中又有名句“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脸庞,爱慕你的美丽...我更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叶芝写给茅特岗女士的一首大诗,其魅力不亚于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爱情诗》。今天,我们来阅读王竞成的这首《致灵魂》,这组诗给我们的提示,首先并非诗人笔下的这个叫做“灵魂“的客体,本身是否具备有趣和深度等堪以借鉴的价值,或者是否作为主体本身的象征,而显然是这个“灵魂“通过爱情桥梁而通灵显示的主体精神寄存位置。但是我们将把这两种倾向视为可资融合的两种文化因素——王竞成写过《致一百位女诗人》,后又写过《致一百位男诗人》,在这两个诗坛检阅式大章之后,《致灵魂》,是对诗人自身的检阅,还是突出了灵魂与身体之不同,这其间的差异将是诗人精神本质得以揭示或借以探源的戏剧环节。一个诗人与他者的对话,和他与“本体“的对话之间彰显怎样的个体文化史与精神史,诗人究竟强调了哪些重要的人文或者伦理图式,乃至追求了什么,这是我们作为读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关注不仅仅应当是爱情,正如我们读叶芝《当你老了》,我们人类将一致赞同精神远胜物质,朝圣者的灵魂永远胜于一切追逐世俗享乐者的面孔。我们将之引为我们自身灵魂的检验,我相信,读王竞成《致灵魂》,亦将予以某种精神鉴照。一定程度上,《致灵魂》是王竞成写得最诚恳,从容的诗歌之一,与“致他者“(致两百个诗人)所包含的“致敬“与“致词“风格有质的不同。如何从这种不同中领略“灵魂“所强烈主张的“本我“位置,这是一个文学中殊为魅惑性的课题,因为这才是精神的发展趋势所在,地理位置所在。
—— 诗人、文艺理论家、《黄河诗报》诗刊主编 章闻哲
《致灵魂》:幻境般 王竞成为爱而迷醉的想象
在我的印象中,王竞成的诗以情诗为主。而爱情诗又是其主调。因此,在他的诗里随处可见他对爱人的真情告白。他抒情方式摇曳多姿,呈现方式也多姿多彩。王竞成坚持为爱而歌;其诗歌品质朴素、率直、真挚、浓烈。
王竞成的组诗《致灵魂》,显然,也以两性之间的爱情为底色,但如他在诗中所言“我停下来,不再深入你的时间抒情”,而是在“时间抒情”之外,进入到了“时间沉思”的成熟时刻。质言之,在此,王竞成已经把两性之间的爱情拓展到了对于故乡,对于黄河,对于秋天,对于心灵的“大情”了(也就是说,这组诗里的“你”就不是单一的恋人所指而具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意旨)。于是,王竞成诗歌的意象硬朗起来了,诗歌的境界也开阔了,诗歌的抒情主体更加凸显了,比如,“秋天你一抬头,天空都被大雁带走”。换言之,王竞成的“情诗”不再局促于早期诗集《掩泪入心》里“个体自我”之天地;而是开启“灵视”之眼,以博大的胸襟,凭借对时空的敬畏,抒写具有“主体间性”的博大深沉之大爱!
总之,王竞成的组诗《致灵魂》,抒情主体硬朗,抒情笔锋刚健,抒情姿态从容,想象沉醉,意境梦幻,字里行间充满灵性的真情,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审美遐思。因此,我要为王竞成的这次写作的飞跃为点赞!最后,遥祝此次诗歌研讨会圆成功。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杨四平
王竞成的组诗《致灵魂》以浓郁的抒情气息彰显出丰富的心灵辩证法。他将多种复杂交织的抒情元素,诸如故乡与异乡,黄河与沙漠,秋水与火焰,神性与凡性,执着与自戕,奔放与克制,绝望与温暖,投入到王竞成生命之流的燃烧中,从而熔铸成一个有机整体。他在对“悲秋”这一古典文化原型的现代抒写中,表达了现代精神的羁旅行役之苦。这是他用尽世上的爱情“燃尽世间的一切辞藻”的最后辞藻,是他历经生命沧海之后的最后一瓢。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赵思运
以一组生命之歌叩问灵魂、呈现深层次的领悟:越来越深入的秋天、归根的落叶和入海的黄河,还有时间之殇……王竞成以经历者的身份、智慧的目光,讲述生命流逝过程中灵魂的悸动。思念、记忆、爱情,还有故乡,在时空的自由切换中,他从容地面对同时也等待着命运的归程。组诗《致灵魂》通过不同角度,以繁复的笔调解析时间和苍老的命题,他的灵魂由此完成了拯救、逍遥与坦荡。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 张立群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