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全家福:记录一个家 见证一座城

··

  岁月流逝,但照片却能将人们的幸福瞬间定格。威海鲸园街道光明社区75岁的胡玉敏,家中保留着多张全家福,这些全家福记录了这个家庭曾拥有的幸福时光,映衬出威海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现在相比,1968年时的生活条件可见一斑。

  家里没自行车,去县里开会靠步行

  说起第一张全家福,时间要追溯到1968年,那是胡玉敏与丈夫徐利华及一岁儿子拍的黑白照。“那个年代照个相可真不容易啊!”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胡玉敏打开了话匣子。

  胡玉敏告诉记者,他们的老家在乳山,年轻时,她是村妇女主任,丈夫在镇政府工作,两人经常因为工作原因到县上开会。“那个年代和现在没法比。那时家里连辆自行车都没有,每次去县上开会,我们都要清早起来,走上两个小时才走到。”胡玉敏说。

  胡玉敏告诉记者,当年,夫妻俩带着儿子去县上开会,便一起找了家照相馆照了这张全家福。可照完后,心里却有点心疼。因为两人都挣工分,每天每人也就挣个五六毛钱,而拍这张全家福花了4毛,几乎顶一个人一天的工钱。

  那时,不仅照相算是稀罕事,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吃过什么好东西,能吃饱就不错了。每年只有过年家里才割2斤肉。”让胡玉敏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丈夫去县上开会,别人会请丈夫去一家面馆吃饭。一碗打卤面上的两片白肉丈夫从不舍得吃,用纸包起来带回给儿子吃。

  1998年,他们搬进了大新家。

  租房买房买大房,10年间家里大变样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胡玉敏的丈夫被调到威海城区工作,她和儿子跟着过来了。说起刚来时对威海城区的印象,胡玉敏用三个字来总结——很破烂:路面很窄,只能容下来两辆车并排通过;只有市区主干道有路灯;到了晚上八九点钟,街上几乎就没有人了……

  当时,一家人没自己的房子,在位于文化东路的一栋小楼里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用大锅做饭,烧的是煤。“之前,威海城区基本没什么楼房,既有的几栋楼也只有三四层。”胡玉敏回忆,一年多后,城区开始零星地盖起楼来,但一直没有城市的样子。丈夫经常出差去外地或出国,每每回来时,总会感叹一番威海和其他地方的差距。

  “那时,我租住的地方地处现在的古北社区,当时那里就这一两栋楼,周围全是果树。我们的楼在坡上,从家里的窗向外看去,感觉很荒凉。下坡时要经过一条曲折的泥土小路。”胡玉敏说,随着威海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他们家生活越来越好了,后来,他们在纪念路上买了套70平的房子。1998年,他们又买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搬进新家的那天,全家人一起照了第二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里,孙子已6岁了,坐在她怀里,笑得十分开心。

  “城市的发展从表象上来看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说到实处,是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我们家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胡玉敏说。

  2016年时的他们一家,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城市变美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第三张全家福拍于2016年夏天。此时,胡玉敏的孙子已长成大小伙子了,趁着假期从美国回来探亲。

  虽然时光已走过十几载,但岁月似乎没有在胡玉敏夫妇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胡玉敏告诉记者,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除了心态好之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富足。

  退休后的胡玉敏是社区艺术团里的领头人,唱歌跳舞样样通。她说,自己的退休生活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变化。

  “最开始,我们在社区西边的小公园里练歌,那时没有音响,一个人拉手风琴,一个人拉二胡来伴奏,小亭子勉强能避雨,周围杂草丛生。再看看现在,社区居委会给我们配备了大音响,从电脑上下载伴奏,想唱啥唱啥。演出服装好几套,还有两间宽敞明亮的屋子供我们练唱歌。”胡玉敏说。“之前的日子吃饭都成问题,哪有心思做自己爱好的事情,现在,全变了样。”

  退休后的这些年,胡玉敏每天在社区里忙着,把年轻时的文艺梦彻底圆了,喜爱旅游的丈夫则把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川大山。

  “如今再走出去看看,老伴常回来跟我说,咱威海发展飞速,比哪里都不差!提起威海,许多外地人都知道,都要夸赞一番!”胡玉敏骄傲地说。

责编:刘峥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