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张国信:负重前行,只为更多人的岁月静好

··

2月24日,城阳的天气并不是很好,一大早,细雨夹着雪花就飘洒下来,落到地面马上就融化开了,寒意十足。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城阳区疾控中心办公室内,今年50岁的张国信看着窗外熟悉的场景,记忆的闸门在悄无声息中开启,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去年的这个时候,天气也是这般严寒,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背着重达十几公斤的消杀液,和队友对每一处可疑疫点的各个角落进行全面的消杀处理,这个过程的辛苦和劳累,张国信很少提及,“我是一名党员,冲锋在前是应该的,也是我的本职工作。”这反而是他多次重复的一句话。

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体现一名党员的初心和担当。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只要有消杀任务,张国信(中)都是第一时间赶去现场。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疫情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去年疫情发生后,城阳疾控中心快速部署成立了疫情防控消毒组,主要负责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导和对疫点、疫区实施终末消毒工作。张国信因为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0多年,参与抗击过“非典”和禽流感,有着丰富的一线防控经验,被任命为消毒组组长。“早出晚归、无节假日、24小时待命”,这是对消毒组真实的写照。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接到任务,消毒组在张国信的带领下,2小时内到达现场。

“必须严格按照疾控工作各项流程,做到精准精细,落实到位,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张国信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他们既要承受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家中潜在病毒的侵袭风险,又要承受含氯、过氧化氢等强氧化性消毒剂对身体的刺激和伤害。常常从白天忙碌到夜幕降临,从夜晚忙碌到天亮,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们经常身穿防护服连续工作6、7个小时,口罩在鼻梁处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沉重的消毒设备背在肩上麻木不已。

像张国信这样的消杀人员,或许不像医护人员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同样是这场抗击疫情战斗最重要的主角。

 一次凌晨2点,张国信刚躺下休息不久,就接到上级通知,让他马上带人到一疑似病例家中及社区周边进行消杀。疫情就是命令,他和小组成员在单位集合,准备好消毒物资后就立即驱车前往消杀地点。“我们小组一共4个人,其中两个是借调过来的小年轻,长时间高压高负荷的工作,难免有情绪崩溃的时候。”这时候,作为组里的老大哥,张国信给他们鼓励、信心和安慰的同时,还一遍遍叮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相互检查,病毒就无处可遁。那天晚上,消杀工作长达两个小时,到最后张国信的双眼布满了红血丝,他习惯性地让组员先撤离,自己负责最后的收尾工作,出来社区下台阶时,他一不小心摔倒,手上划破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因为天冷疼痛感来得后知后觉,上到车内他才发现。直到现在,那道伤疤还烙印在他手上未消去。

“渡人难渡己,说实话,我也曾有过心态不好的时候。”张国信不好意思地说,但他从不轻易表露出来。进入3月份(2020年)国外疫情严峻,境外输入性病例增加,从国外回来的人员需在定点进行隔离。一次,张国信接到通知,从国外回来后在定点隔离的3个人确诊,需要立即赶去对周边环境消杀。“我们到现场时,确诊病例已经被送去市里,看着空荡荡的三个房间,每一处都可能潜藏着病毒,稍不留意就可能感染上,心里真的有点慌。”张国信回忆,不过他很快就自我调节了过来,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投入到了消杀工作中。

去年从1月下旬开始,张国信连续在消杀一线奋战了8个多月,直到不断有新的防控力量加入,他才停下来歇一歇。他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疫情,毫不退缩,为全区每个家庭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