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走天下: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占手机网民的86.5%。专家指出,在人们叫好移动支付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对其中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和问题也应有所警惕。

  很久没用现金了

  “老板,结账!”“扫一下二维码!”这样的支付场景对人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移动支付的出现与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北京朝阳的张师傅开了家早餐店,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准备早点。“现在几乎没人用现金付款,都是用微信或支付宝。”张师傅一边讲,一边用手指了指门口贴的二维码。

  “以前忙的时候,给顾客找钱都嫌耽误工夫,而且干咱这行,一会儿拿饭,一会儿碰钱也不卫生,好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张师傅说。

  在北京昌平工作的“90后”小陈告诉记者,他已经很长时间没用过现金了。“购物、出行、看病、充缴费、订票、外卖等,一部手机轻松搞定。”小陈说,有时候移动支付还有优惠,确实便利。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时大家AA制聚餐后常为凑零钱犯愁,如今只需打开微信发起群付款。

  由线上到线下,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该支付方式也成为人们日常主要支付方式。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支付手段更新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专家表示,由移动支付衍生的多种服务性功能,将加速全方位智慧生活的到来。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沃尔玛超市凤天路店,市民在使用自助收银设备。

  系好支付安全带

  在网上,不少网友曾晒出自己线上转账“手滑”的经历。由于一时疏忽,未仔细核对收款人信息,把钱误转至他人账户。待发现问题后,有些人通过与对方协商,挽回了损失,有些人却连收款人也联系不上。

  专家表示,平台有责任帮助用户纠正失误、挽回损失。一方面,在交易验证、限额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尽到最大程度提示义务;另一方面,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承担起居间调和与信息披露责任,促进纠纷解决。

  随着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隐私泄露成为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较担心的安全隐患。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些信息和数据缺乏足够保护而被盗用,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与网站、APP、二维码等有关的支付安全事件频发,且类型多样。有些钓鱼网站诱导输入个人信息,部分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还有用户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或点开不可靠的链接而中招。

  “移动支付领域需进一步理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各监管部门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表示,应强化对移动支付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

  除了加强监管与完善技术外,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消费者也应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安全消费习惯。比如,从官方站点和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正版应用;安装专业安全软件查杀木马病毒;设置锁屏密码,以防手机丢失或被窃时他人可随意进入个人账户等。

一位乘客正在用手机扫码支付乘车。

  等等还没跟上的老年人

  当前,一些老年人开始紧跟时代潮流,“触电”移动支付。今年65岁的王大妈就是其中一位。“之前去买菜,必备零钱,可到了后来,家家菜摊摆上了二维码。我就让孩子教了教,很快就学会了!”王大妈说。

  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老年人都如王大妈一样。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中青年用户占比提高,中老年人占比有所下降,在支付领域存在“数字鸿沟”。

  “采用哪种方式支付,消费者拥有自由选择权。”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种支付手段并存。

  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据此,央行发布公告,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随后依法对多家拒收现金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作出经济处罚。

  记者发现,一些老年人未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是不懂与不习惯。专家表示,普惠金融就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围绕老年人经常涉及的消费场景,推出操作更为简便的应用,并多渠道普及有关知识,让他们更充分更放心地享受金融服务。

责编:石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